紹聖三年,也就是公元1096年8月中,宋哲宗趙煦下達了強攻西夏的命令。在他的計劃中,這一仗隻許勝不話敗。勝,則減少一個宿敵,同時交好遼國,獲得富足的喘息時間。為最終結盟女真同滅遼國打下基礎。敗,則從此在北方失去話語權,除了龜縮防守再無與北方諸國討價還價實力。
接連幾天,進行從各路衛戍區大量抽調兵力,人數達二十萬。二十萬禁軍兵力已經是極限了,除去各主要關卡、要塞必不可少的守軍,禁軍精銳幾乎傾巢而出。大軍浩浩蕩蕩開向夏州方向,與杜中師會合。
三十餘萬的大軍,聽起來很威風,給後勤的壓力是相當巨大的。孫子雲:馳車千駟,草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裏饋糧。不僅僅是糧草,衣食主行、武器裝備都要跟上,可謂“日費千金”。戶部的庫房沒用上幾天,一下子又被掏空了。這還不夠,朝廷又接連下旨,命各路州縣嚴控稅賦、勞役。特別是江南各路富庶之地,一大幫人的眼睛都盯著,讓他們不得不努力籌錢。
全國上下一片忙碌,徐誠忻也不敢偷懶,本著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的精神正積極備戰。軍器監開足馬力生產了一年多的火器,共造得大小火炮三千餘門,火槍五萬支,炮彈、霹靂彈更是堆滿了倉庫。徐誠忻看著這些黑黝黝的家夥,頓時感覺腰杆子也硬了。
武器有了,打仗最關鍵的還是人。這段時間他觀察了鐵衛軍的訓練情況,還算不錯,畢竟都是禁軍中抽調過來的,基本的軍事素養還是具備的。問題是他們以前沒接觸過火器,現在雖然練習過一陣子,但對於多兵種多武器的配合還是有些生硬。於是現在的重點訓練課目就是騎兵、步兵、炮兵與火槍兵之間的配合,把各兵種的優劣朝廷仔細透徹地分析。
時間寶貴,杜中師手裏雖然有三十多萬大軍,但依照宋兵常打敗仗的傳統,誰都不知道下一場戰爭時爆發。徐誠忻常常感歎自己的出現改變了宋朝的曆史,但這一次的改變讓他有些心驚膽戰,宋遼夏三國大戰,接下去還有女真在那兒候著,哥不會把宋朝給害沒了吧......
9月底,北方終於送回了一個好消息:杜中師在夏州經過一個多月的苦戰,殺敵六萬餘,自傷十餘萬,最終拿下夏州。耶律洪基聞訊立即拔營出兵,緊隨宋軍之後逼進西夏國都興慶。兩國大軍一鼓作氣僅用二日便攻下興慶,西夏崇宗李乾順率領殘存一萬多人已先行向西麵逃竄。
宋遼兩國士兵分別從南北兩門入城,待杜中師父子進入皇宮,裏麵竟已被遼人洗劫一空。本來遼人打仗主要就是為了搶奪財物,每下一城必逐戶搜刮已經是一個傳統。一國之皇宮豈會落空,不用上司下令,眾將士便一擁而上,隻要能帶走的先抬回營內再說。
而杜中師治軍極嚴,每到一處必秋毫無犯,必等主將下了命令才敢動手。這麼嚴明的軍紀在這裏卻是吃了虧,他也是忘了自己的盟軍是一條永遠吃不飽的惡狼。
耶律洪基也注意到了這一情況,出於友好竟送來了五萬兩銀子,以示安慰。杜中師心中又憤怒又鬱悶,打掉一個國家,竟隻得五萬兩白銀的戰利品,這簡直是個笑話,一怒之下拒而不受。遼人也不以為意,厚著臉皮當沒這回事,直接收回銀子開始與宋討論如何分配西夏領土事宜。
按原先約定的,打下西夏後,夏土同有之。這本沒什麼好談的,一人一半也就是了。但現在的耶律洪基已經是野心勃勃,剛剛滅了西夏,又見宋兵打個夏州竟死了將近十萬兵力。這等戰力怎麼能與他麾下的鐵騎相提並論,再說打西夏主要靠的還是他遼軍,好處當然也應該多得一點。
他還沒有把這一想法提出來,大宋的使臣就把底牌給亮了出來:隻要收回幽雲十六州,西夏的領土大宋可以一寸也不要。遼人一聽大喜,這相當於遼國一半左右的麵積,用來換區區幽雲十六州傻子才會不同意。
耶律洪基正想發話卻被長子耶律浚阻止了,問其何故。耶律浚說:“父皇,幽雲十六州乃是宋人屏障,若重回宋手,我軍再想長驅直入中原大地就沒那麼簡單了。再則,近幾月來宋軍正四處易馬,想是要重振禁軍。幽雲十六州是重要的馬場,一旦落入宋室,他們便再也不缺戰馬,與我軍實在不利。”
耶律洪基冷靜下來一想果然有理,但又舍不得大片西夏領土,沉思片刻道:“浚兒可有什麼兩全其美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