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攻與不攻(1 / 2)

呂大通連下三城,不僅遼人沒想到,就是徐誠忻也沒想到。他沒想到遼人的武備已經如此鬆懈,看來與西夏打了這一仗後遼國兵力大減,已經不是以前那麼強悍了。

儀仗著強大的炮火和正確的戰術,這一仗打下來鐵衛軍幾乎沒什麼損失,傷亡極其有限。大軍在檀州休整一天,立即開始下一步的收複計劃。此時真定大營杜子騫的軍隊已經從東麵向瀛州進發,他雖然沒裝備火器,但擁有二十萬大軍,拿下瀛州不是問題,再從瀛州向北直取莫州和薊州也隻是時間問題。

僅用二天時間,宋軍一舉拿下東線的七座城池。遼軍幾乎沒有什麼象樣的抵抗,一來他們沒準備,想不到宋軍出兵如此果斷迅速;二來也確實兵力上捉襟見肘,女真族派出十三萬,駐守上京的十多萬還在休整當中。剩下的就都是些地方衛戍軍和各親王府軍,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動用的。

鐵衛軍在檀州休息了一天,不用徐誠忻動員,手下眾將紛紛請戰,要求一舉拿下其餘各州。這正是徐誠忻想要的,所謂打鐵要趁熱。趁遼國還沒反應過來,鐵衛軍立即分兵兩路向西麵擴張。

徐誠忻帶領步兵在北線,用不到十天時間輕鬆拿下儒州、媯州、武州、新州。呂大通與王懷充帶騎兵在南線,用十二天時間拿下蔚州、應州、寰州、朔州、雲州。兩支軍隊向西並頭並進,加上杜子騫向東北方的進攻,總共化了大約半個月時間將幽雲十六州全部奪回。

消息傳到京城,朝廷上下一片歡騰,百官朝賀、百姓奔走相告,比過年還熱鬧喜氣。他們突然發現原來遼人並不是那麼可怕,他們也不過是人而已,隻要意誌堅決、準備充分照樣可以將其打敗。一時間,徐誠忻帶的鐵衛軍和杜子騫帶的北府軍威望大漲,此二人也不知被多少文人墨客填詞寫詩頌揚過了。另外還一個跟遼人死磕的呂大通,一晚連下三城,在百姓們眼裏簡直是一個奇跡,名聲大振。

當然,百姓們嘴裏津津樂道各位將軍的功績,朝中大臣們總是習慣性的把最大的功勞歸於皇帝。臣下有再大的功勞也是皇帝領導有方、知人善用,這個關節誰要是弄不清就不配在朝中為官。哲宗這幾天整天喜氣洋洋,文武大臣們在朝中一連幾天的歌功頌德,簡直比秦王漢武更威風幾分。

興奮了幾天以後,北疆送來的二份折子又讓朝廷爭論不休起來。這兩份折子分別來自徐誠忻與杜子騫,說的是同一件事,意見也大至相同,就是建議朝廷允許他們繼續北上伐遼。

在這件事上,哲宗還未打定注意。本來他的最大願望隻是收回幽雲十六州,至於吞並遼國這樣的壯舉他隻是偶爾想想,決不敢有付諸實施的膽子。如今徐誠忻與杜子騫竟然能在短短半月時間就一舉拿下幽雲十六州,讓他對宋遼的軍事力量對比有了重新的認識,感覺打掉遼國似乎也不是那麼不可實現的。

二人在上奏的折子中例舉了敵我局勢和力量對比,出兵理由看起來非常充分。首先遼國與西夏打了將近一年的戰爭國庫空虛、兵疲將寡,百姓厭戰情緒強烈,自下而上都不願再繼續打仗。其二,大宋雖然也出兵西夏,但純屬於磨洋功,除在損失幾十萬兵力,基本沒傷筋動骨。而禁軍本就亢員,這些損失嚴格來說是利大於弊。其三,大宋民富,久受遼人侵犯早就對其恨之入骨,滅遼深得民心。其四,鐵衛軍有火器優勢,遼軍暫時還找不到有效的應付方法,北府軍在草原曆練一年,士兵做戰經驗豐富也可一戰。其五,女真族崛起,可以大大牽製遼人兵力,使其腹背受敵......

一條一條看下來,似乎每一條都無懈可擊,看得哲宗波瀾大起,不由燃起一股雄心壯誌。做為一位有報負的君王,成就一番千秋偉業讓世人敬仰,成為一位開疆拓土的偉人那是夢寐以求的。大宋雖然富庶,但長久以來總是邊疆多事,北麵有遼、夏,東麵的倭國、西麵蕃國蕃兵,都想來敲詐勒索。如今倭國、西夏已滅,國威大振,再若將強遼吞並,大宋將威服四海,再也無人敢越軌。

想到這兒,哲宗的心思開始活絡起來。但朝中大臣大多持穩健保守的策略,幽雲十六州既已收回,隻需加派戍邊軍隊、鞏固邊防,守住邊疆即可。滅遼之事雖然不失為壯舉,但風險太大、勞民傷財,實不可輕提。持這一觀點的大多是文臣,而兵部與樞密院帶頭,幾乎所有的武官都建議乘勝北伐。一連爭論了三五天也沒個結果,哲宗聽了三五天似乎說得都有道理,倒把他越聽越猶豫不決。

這天哲宗呆坐景政殿,正為是否出兵遼國之事傷腦筋,忽有太監來報:開國伯杜中師求見。

哲宗一聽精神一振,心想我怎麼把他給忘了。杜中師早在元祐時期就算得上是哲宗的親信,也屬於那種半師半臣的關係,三朝元老啊。自伐夏回朝後一直在家頤養天年,不過以他的脾氣、再加上自己的獨子帶兵在北方,定然不會不關切朝中大事。他戎馬一生,多次與遼、西夏打仗,按理說這件事上他最有發言權了。

“快宣!”

不多時須發皆白的杜中師穩步邁入殿內,見過陛下、賜坐、上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