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十二道金牌(1 / 2)

攻破上京,大遼皇帝道宗死於亂軍之中,捷報快馬傳入汴京城,舉國歡騰、朝廷上下更是一片歌功頌德。大臣們除了稱頌聖上的文治武功,餘下的都在盛讚徐誠忻,就連以前反對他的人都不得不歎服他的不世功勳。偶爾有幾個對徐誠忻羨慕妒嫉恨的,也不敢表露出來,徐誠忻做為建朝以來第一功臣已經不容置疑。

在民間,對徐誠忻的崇拜更是已經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徐家軍”已經成為永遠不敗神話。有關徐誠忻的傳聞、紀事以及跟他有關的任何事情都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甚至有人把他的畫像掛在門前堂上,以示敬畏。

徐誠忻在杭州的故宅每天都會迎來許多前來朝拜的市民,一些痛恨契丹族的人又跪又拜。後來大家覺得不過癮,幾個有心人一合計幹脆給他建了一座銅像放在祠堂裏,每天香火不斷。徐誠忻知道了必定會哭笑不得,人還沒死就被人當菩薩供起來了。

徐誠忻在京城的家裏已經鬧翻天了,每天來祝賀的官員眷屬、富商大賈、以及各種三教九流的奇怪之人絡繹不絕。幸好家裏沒有男丁,晚晴可以借“男女大防”為由很直接的回絕他們,盡管如此也夠她們忙的。

忙歸忙,但徐府上下卻是掩不住的喜氣洋洋,特別是趙舒與紫瑤,樂得整天合不擾嘴。晚晴雖然也是很開心的樣子,卻總是坐在那兒發呆。她現在已經很少出門,報社的生意基本放手不管了。一來手下的夥計完全可以應付,二來所賺的銀子也越來越少,鐵衛軍也不差這點錢。倒是項興泉自開辟了南海商道,撈銀子跟玩兒一樣,現在徐誠忻的軍事支出基本是靠他撐著。

與晚晴一樣在那兒發呆的還有哲宗皇帝,自破了上京以後,他突然發現朝廷的所有大臣都在靠向徐誠忻。這樣一來整個大宋朝的軍政大權幾乎都掌握在他徐誠忻手裏,他這個皇帝越來越顯得無關緊要了。又想到自己屢次下旨想召回徐誠忻未果,舉國精銳之兵都北方,萬一徐誠忻有不軌之心......每每想到此處哲宗後背就會冒出一層冷汗。

對於徐誠忻這樣的人才,哲宗實在是舍不得下手,不然也不會下這麼大本錢去拉擾他。隻是眼下他覺得此人已經遠遠跳出“可控”的範圍,為趙宋江山考慮,他不得不忍痛割愛。命其立即回京述職的聖旨已經在三天前就發出去了,哲宗知道現在徐誠忻對聖旨的態度,這道聖旨多半也會不了了之。

遼國已經滅了,女真也在徐誠忻的計劃之內,但哲宗不能再等了,他早已沒了耐性。沉思良久,終於提筆寫了一道密旨,又看了一遍。歎道:“徐誠忻啊徐誠忻,你讓朕如何是好!朕可真的不想殺你......”

“來人,速傳金牌至上京,召徐誠忻回京!”

上京城內,徐誠忻連日犒賞三軍,同時整頓吏治、重建城防,並沒有班師回京的意思。完顏劾裏缽隻留下一幹使臣與宋人談交好之事,自己帶著大軍連夜趕回黃龍府,連上京城都沒踏進一步。

本想在宋遼交戰兩敗俱傷時來個漁翁得利,想不到宋兵如此強大,輕而易舉地就拿下了上京城。戰爭接近尾聲時他也想過趁機再捅宋軍一刀,但看到滿地殘肢斷臂,還有徐誠忻身後那一排排冒著黑煙的火炮正對著自己。顯然徐誠忻是對他們有防備的,他猶豫了沒多久,機會就已經消失了。他曾經捅了北府軍一刀,他知道這筆債宋軍一定會來討還的。

一個多月後,聖旨送達,當然又是命大軍回師、眾將官赴京受封之類,徐誠忻以遼軍尚未肅清為由拒不回京。二天後,一道金牌傳來,強令徐誠忻回京,其後每隔一天均有一道金牌,連下十二道。

宋代凡赦書及軍事上最緊急的命令,用金字牌,由內侍省派人遞送,叫做“金牌”,後來用作緊急命令的代稱。連續十二道金牌,表示命令萬分緊急重要。金牌是用木頭做成條狀,長約一尺左右,周身塗滿朱紅油漆,上麵篆刻著“禦前文字,不得入鋪”8個黃金“警”字。“禦前文字”,是指從朝廷皇帝身邊傳來的公文、信件;“不得入鋪”是指傳遞郵件時,驛吏不得在驛站內交接,而隻能在馬背上依次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