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習馬會”獅城現場記(2 / 2)

席間,雙方互贈禮物。習近平向馬英九贈送了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的國畫作品,馬英九回贈台灣傑作陶藝公司製作的“台灣藍鵲”手工瓷器。由於是在第三地舉行,不存在“誰請誰”的問題,抑或為了體現兩岸平等,所以晚宴費用采取“AA製”。

11月7日,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與記者見麵後步入正式會麵的會議廳

因為席間開懷暢飲,一個小時的晚餐結束後,馬英九離開酒店時臉泛潮紅,熱情地向記者和民眾揮手致意。當晚,習近平、馬英九分別乘坐專機離開新加坡,返回北京、台北。至此,舉世矚目的“習馬會”完美收官。

“習馬會”加上晚餐,全過程隻有短短4個小時,也沒有發表共同文件。因此,有些人認為會麵隻具象征意義,沒有什麼具體成果。此言差矣!此次會麵對當前和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其一,“習馬會”提升了兩岸互動的高度。自1990年兩岸紅十字組織“金門會談”以來,兩岸從持續21年的受權協商團體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會談(即所謂“白手套”),發展到去年實現了雙方主管兩岸事務部門“國台辦”與“陸委會”建立聯係溝通機製,而今達到雙方現任最高領導人直接見麵溝通的最高層級。

這樣的高度,堪稱1949年以來兩岸關係最重大的突破,其曆史意義極其重大。再就當前台灣局勢而言,在下屆大選中聲勢領先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一直以“維持現狀”來回避是否認同“九二共識”。但“習馬會”把“現狀”提高到領導人會麵的新高度,蔡英文即便上台,能不能維持這樣的“現狀”,就必須接受台灣人民的嚴苛檢驗。

其二,兩岸領導人首度確認“九二共識”。1992年11月,“海協會”與“海基會”在香港舉行會談,而後通過函電往來,達成了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但由於雙方當時沒有簽署文件,因此島內總有一些政黨、一些人質疑“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甚至說它根本不存在。此次習近平、馬英九作為兩岸現任最高領導人,通過會麵完成了對“九二共識”的再確認,這就“板上釘釘”、有據為憑。今後台灣任何政治勢力上台,都無法否認、回避“九二共識”,都必須在這一共同政治基礎上與大陸交往,謀求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

其三,宣示了雙方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當前,由於蔡英文、民進黨在下屆大選中一路領先,海內外輿論都擔憂台灣“變天”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能否延續。“習馬會”所達成的共識,特別是台灣民意展現的高度支持,將使國民黨等負責任的政黨和台灣民眾,增強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信心。民進黨即便上台,要想讓兩岸關係重回激烈衝突、尖銳對抗的敵對狀態,台灣老百姓不會答應。這顯然有利於遏製“台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的膨脹與冒險。

其四,提高兩岸互動問題的處理效率,造福兩岸同胞。此次會麵,雙方確定將加快兩岸貨貿協議、兩會互設辦事機構等問題的商談,爭取早日達成一致;決定建立“國台辦”主任與“陸委會”主委之間的溝通熱線,管控好矛盾和分歧。習近平也再度表示,歡迎台灣同胞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台灣以適當方式加入亞投行。這些具體成果,有利於加強兩岸協商對話,通過平等協商、積極探討,推動解決兩岸之間長期存在的各種難題,增進兩岸百姓福祉。

其五,向世界表明兩岸中國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決好自己的問題,增進了兩岸人民命運共同體意識。兩岸領導人能化解身份、名義、地點等政治難題,成功舉行會麵,有利於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有利於遏製外部勢力打“台灣牌”,有利於將台灣的前途、命運掌握在兩岸中國人手中。雙方對兩岸不是“兩國”、兩岸同胞應攜手致力民族複興的共同宣示,則有利於強化兩岸同胞“命運共同體”意識,號召更多台灣同胞從民族複興的高度來思考自己的發展道路。

以史為鑒,可以知未來。2005年“胡連會”舉行時,外界也一度質疑中國共產黨與當時在野的中國國民黨所達成的共同願景,會否隻是一紙空文。但其後10年來兩岸關係的突飛猛進,證明了此次會麵的強大效力。因此,對於“習馬會”的後續效應,也不能隻著眼於會否讓國民黨在下屆大選中“逆轉勝”,而應該放在國家曆史的長度、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去觀照。正如會後記者會上,張誌軍在回答此次會麵與即將投票的台灣大選有何關係時所說的,我們看重的是兩岸關係過去66年的曆程給人們的啟迪,看重兩岸關係的未來。

(作者係新華社高級記者、港台部副主任、台灣問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