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個批評家的肖像胡河清文集出版座談會紀要(上)(1 / 3)

一個批評家的肖像胡河清文集出版座談會紀要(上)

好書推薦

作者:何誌偉

胡河清,祖籍安徽績溪。1960年生於甘肅蘭州。曾任教於上海教育學院、華東師範大學。1994年4月19日夜,胡河清逝於上海。二十年來,關於胡河清及其文學批評日益成為一個重要的話題。

作為批評家的胡河清,曾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獨樹一幟。胡河清是中國當代學術史上“以少勝多”的優秀學者,其學術功績不在“量”,而在“質”。胡河清為數不多的關於中國文化、文學和藝術等領域的研究至今仍有非同凡響的啟示意義。

2014年4月15日,《胡河清文集》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2014年4月20日下午15:00—17:30,由安徽教育出版社與上海大學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胡河清文集出版暨去世二十周年紀念座談會”在上海大學舉行。來自蘇州科技大學、上海社科院、華東師範大學、複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大學等單位的30餘位專家、學者與胡河清生前友好出席座談會。

經與主辦方聯係,我們節選了座談會紀要,分兩期刊發,以此紀念胡河清君。

張丹飛(安徽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

胡河清祖籍安徽績溪,是一位對中國現代學術文化發展作出較大貢獻的優秀學者。胡河清在中國現當代文學、錢鍾書研究、中國藝術等諸多領域的精湛研究,均達到了很高的境界;胡河清所提出的 “中國全息現實主義”“中國文化的詩性氛圍”等概念與命題,對中國文化、學術與藝術相關領域的研究具有開拓和奠基的意義;胡河清“生命體驗式”的學術實踐所標舉的現代學術精神,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滬皖兩地文化交流向有淵源,在出版領域合作成果豐碩。可以說,《胡河清文集》是上海學者和安徽出版通力合作的最新成果。

今年是胡河清去世二十周年,作為胡河清家鄉的出版人,我們把《胡河清文集》的出版當作我們的紀念方式。

何客(《胡河清文集》責任編輯)

《胡河清文集》以胡河清曾出版的三本著作為底本,由王曉明、王海渭、張寅彭增訂編選。全書分上下兩卷,約八十萬字,含專著、論文、讀書劄記、書信、小說、講義及其他雜著等,迄今知見的胡河清著述均已收入,多篇未刊文稿係首次麵世;另附珍稀圖片、影印手稿兩百餘幅,全景呈現胡河清傑出的學術成就和獨特的人生風貌。

本書自2008年春天著手與三位編者聯係,到今天出版,前後曆時六年。作為編輯,最難的不是編輯加工等層麵的操作,而是對書稿內容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如何才能最大程度上契合編輯對象的精神和氣息。本書中任何不合理和差錯之處,自然應當記到我的名下,我懇請大家多多指正。

徐麟(蘇州科技大學人文學院)

我跟胡河清以前不認識,到華東師大讀博士時是一個寢室,所以就這麼認識了。我在華東師大待了五年,我們一直交往密切。

胡河清去世的時候,我在湖南師大,我記得就是二十年前的今天,應該是個星期二,為什麼呢?那一天我有課,而且我那一天的課就是講錢鍾書。前一夜因為想到明天要上課,我就把胡河清的博士論文拿出來翻。不知為什麼,看了一頁,就覺得心情非常煩躁,我也不知道是文章本身給我的壓抑還是怎麼回事,看不下去。後來我才想,有可能那時候他的靈魂正在掙紮,冥冥中就牽動我了。當然,這個是後來的聯想和想象。第二天第三節課休息的時候,收發室給我送來一封電報,是我的師妹萬燕發來的,是胡河清的噩耗。這個事情,雖然過去很久了,但是我記憶非常清楚。也許這就是胡河清的心靈再一次在向我召喚。

2001年我回蘇州,調到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到了以後才知道,胡河清的父親是那個鐵道師範學院第一任中文係係主任。

胡河清人很謙和,隻是你如果想深入地接觸,你會碰到一個硬核,那就是他的人格。這年頭我們這個社會中誰都不會有生存的安全感,但是他絕對不會為換取這種安全感而去苟且,而去隨俗。我想有一種東西,胡河清是與我們相通的。

倪文尖(複旦大學中文係)

我算是胡河清的師弟,當時還沒有進錢門,在做錢鍾書研究,有一次就在華師大麗娃河那個夏雨島的橋上他騎個自行車,看到我,他專門下來,他知道我碩士論文在做錢鍾書,他就跟我講,有哪些書是必須看的,有哪些東西其實不怎麼樣,這一次給我的印象特別的深。還有一次是在華師大文科大樓七樓,當時我們一起討論一些問題,那一次討論又讓我感覺到胡河清特別的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在這一代人中,我覺得,他最擅長的地方還是通古今的,他以古典修養來做現代文學,使得他的作家論、作品論,跟我們這幫人做的味道不一樣,他留下自己非常獨到的見解和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