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雪崩》看大數據背景下新聞生產的變革(1 / 2)

從《雪崩》看大數據背景下新聞生產的變革

傳媒個案

作者:劉小青

2013年《紐約時報》John Branch憑借數字新聞專題報道《雪崩》獲得普利策特稿寫作獎。《雪崩》是《紐約時報》互動新聞技術部的一個多媒體項目,專題分為六個章節,以身臨其境的文字和宏大豐富的畫麵、交互技術,記敘了滑雪者罹難的整個過程,並講解了雪崩的科學原理。《雪崩》發布6天後,《紐約時報》新聞網就獲得290萬訪問量和350萬頁麵瀏覽量,並引發了美國學界業界關於傳統媒體發展的新思考。有學者認為,《雪崩》是融合新聞的延伸。然而《雪崩》的意義遠不止於此,盡管它具備了融合新聞的特點,如基於數字技術和通信技術,多媒體呈現方式,多平台發布……但是它的本質是大數據驅動的一種新的新聞生產方式。

大數據並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1980年,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將大數據稱為“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①IBM將大數據界定為多樣性、體量、快速、真實,即多樣化的數據來源和格式,龐大的數據儲備,快速的數據爬取、加工和提取,以及真實的數據分析和呈現。②目前大數據的概念及其價值更多地被互聯網領域和營銷管理領域所關注,但是傳媒業也是受到大數據衝擊和影響的主要行業。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彭蘭教授認為大數據時代數據成為新聞的核心資源之一,提升了技術在新聞中的地位,並對數據的呈現和分析解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③美國著名科技記者歐姆·馬利克認為《紐約時報》“雪崩”項目的新媒體探索具有很高的價值,《紐約時報》完全可以“以這類型的數字化報道模式為起點,開創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重新定義新聞生產”。

大數據成為媒體新聞生產的工具

1.在選題策劃上,通過數據挖掘了解受眾最關注的信息

《雪崩》報道的是發生於2012年2月19日美國最著名的滑雪勝地——史蒂文斯·帕斯滑雪場的一場雪崩。遭遇雪崩的12名滑雪愛好者在全美有一定的知名度。事故經媒體報道後立即在Twitter和Facebook上發酵,從救援進度、未來幾天天氣狀況、生還名單,到有關雪崩的科學知識,被迅速轉發、評論和分享。John Branch在接受采訪時說,通過數據爬取和挖掘工具,他們獲得了社交媒體上有關雪崩事件的熱點話題和關鍵詞,並著手該篇新聞專題的策劃。以前,媒體隻能通過經驗判斷、競爭媒體分析以及問卷調查等方式來決定選題及內容組合。而大數據背景下媒體通過對互聯網及社交媒體上的數據爬取和挖掘,能有效地實現選題策劃的有效性和科學性,真正了解“受眾最關注的是什麼”、“受眾了解了多少”以及“受眾還想了解什麼”,使媒體資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2.在新聞采寫上,信息檢索是新聞素材搜集的主要方式

新聞記者在業務上麵臨的最大挑戰便是如何快速、全麵、真實地獲取新聞素材。不管是在效率上還是質量上,傳統的信息搜集方式都不能適應當前新聞市場的需求。一方麵,記者的手工操作不能迅速且完整地獲取新聞素材;另一方麵,記者在信息搜集時難免受到主觀傾向的影響。目前,《紐約時報》技術部門已將1981年以來的新聞都做了數字化處理,並進行了索引。而社會化媒體的數據爬取與儲存,成為《紐約時報》完善數據庫的一個重要舉措。在《雪崩》專題的寫作中,交互式地圖、新聞背景的補充與鏈接、有關雪崩的科技知識,都充分利用了《紐約時報》的數據庫和政府、研究機構的開源數據庫。法國數字集團ePresse總經理Frédéric Filloux在《數字新聞讀者的“大數據”蘊藏巨大價值》中稱,其它行業可以有效利用的大數據,也同樣適用於數字媒體行業,讀者的大數據蘊藏著尚未被挖掘的巨大價值,行為數據可用於使新聞服務更能吸引讀者,並為內容發行商帶來更大的收益。因此,媒體行業急需建立一套持續的數據形成、儲存、檢索機製,實現內部數據庫與外部開源數據庫的平台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