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回歸禪道:人間禪道是滄桑
敦倫本分,人即成佛
人活在世上,總要有所承擔,所謂恪守本分不過是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不做不該做的事。該做之事,無非是合於倫理,不悖法律,既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助長個人身心而又不損害他人利益;不該做的事情則與之相反。然而,放眼望去,無論橫看還是縱觀,不少人都在做著不該做的事情,同時拒絕和拖延著該做之事。
聖嚴法師說:“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歡喜接受所麵臨的一切,過一分鍾,即消一份災。”心存妄想,可稱之為不本分,所得弊多利少。當一個人開始厭倦了每天重複的生活,心中的不安分因子就會蠢蠢欲動,生活與工作的激情開始消退,新的欲望也就開始萌生。這個時候,人就開始漫不經心地經營自己的生活。生活中的柴米油鹽中都有禪機,起臥坐行也都是修行,態度不認真的人又怎麼能在生活這場大課堂中領悟到佛法?
一位行腳僧到達一座小鎮時,恰巧趕上雨天,所以他便敲開了一戶人家的房門,請求房主能夠讓他進屋避雨。
開門的是一位六旬老翁,聽到僧人的請求之後,老人尷尬地笑了笑,將他讓進了屋裏。
僧人進門之後,不由得大吃一驚,屋外大雨瓢潑,屋內細雨綿綿。僧人忍不住問道:“這座房子看上去像是新蓋不久,為何會漏雨呢?”
老翁說道:“既然師父問起來了,我也就不再隱瞞,也請師父能夠指點一二。”
僧人沉默地點了點頭,聽老人道出了原委。
原來老人本是一名木匠,奮鬥了一生,修了無數座房子。去年他深感自己年事已高,想及早離開這一行,和妻子兒女盡享天倫之樂,於是向老板請辭,但是老板實在舍不得這麼優秀的一位木匠,於是就要求他在離開之前竭盡自己所能,蓋一座自己最滿意的房子。礙於情麵,老木匠答應了老板的要求,但是在設計房子的時候卻並沒有真正用心,甚至在蓋房過程中也偷工減料。
當房子真正完成的那一天,他將鑰匙交到老板手裏準備離開,但是老板握著他的手,把鑰匙放進了他的掌心,誠懇地對他說:“你是我見過的最好的木匠!這座房子本意就是要用來獎勵你的,所以,請您一定要收下。”
於是,老木匠一生中修了無數座好房子,但是最後一座粗製濫造的房子卻留給了自己。
聽完老人的故事,僧人久久未語。
雨停之後,僧人起身告別,他對老人說:“對不起,我並不能指點你什麼,我還要回寺院去誦經。”
想必這位木匠已經為自己的過錯而深深後悔了,恪守自己的本分,做自己該做的事情貌似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總會有無數的誘惑或者出其不意衝擊著我們一直秉持的信仰。
恪守本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有感情的抑揚起伏,也有理智的冷靜思索,它是低沉的、舒緩的,又是適度的、堅定的。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深意的人,自然也就無法將它納入到自己生活旋律的每個音符之中。
你一定聽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這句俗語,但你知道這句話背後的故事嗎?
從前一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裏有一個老和尚和一群小和尚。
其中的一個小和尚在寺院中擔任著撞鍾之職。按照寺院的規定,早上和黃昏各要撞一次鍾,小和尚將撞鍾的時間牢牢地記在了心中,無論陰天下雨,還是狂風冷雪,他都堅持著自己的工作,鍾聲從未間斷。但年複一年,小和尚終於開始厭倦了,他覺得每天撞兩次鍾實在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周而複始千篇一律實在太過無聊,心也就漸漸地麻木起來,每次撞鍾時,或者天馬行空地任思想遊離在外,或者什麼也不想,就如機器一般。
一天,小和尚撞鍾時,寺院的住持從旁邊經過,他看到小和尚漫不經心的表情,便將他叫到了身邊,語重心長地對他說:“看來,你已經不能勝任撞鍾這個工作了,你還是去後院砍柴挑水吧!”
小和尚既不解又委屈:“師父,撞鍾還需要什麼特別的能力嗎?難道我撞得鍾聲不夠響亮?還是曾經耽誤過時間?”
住持說:“你很準時,撞得鍾聲也很響亮。但是你的鍾聲中有什麼特殊之處嗎?”
“需要什麼特殊的東西呢?”
“你沒有理解撞鍾的意義。鍾聲不僅僅是寺裏作息的信號,更為重要的是喚醒沉迷眾生。因此,鍾聲不僅要宏亮,還要圓潤、渾厚、深沉、悠遠。心中無鍾,既是無佛;如果不虔誠,怎能擔當撞鍾之職!捫心自問,你的心中有鍾嗎?”
小和尚低下了頭,臉上露出了慚愧之色。
“暮鼓晨鍾”是寺院裏的規矩,但是規矩的存在並非隻是一種古板的刻意為之,其中總是蘊含著更多的深意。小和尚就隻是將工作當成了工作,而沒有用心去體會更深層次的含義,以至於將撞鍾當成了一件機械重複,不帶任何感情的工作。故事中的小和尚,該做的做了,不該做的也做了,該撞的鍾撞了,不該有的私心雜念也終日在腦中盤旋不去。所以,歸根結底,他這個“撞鍾的和尚”還是不夠合格。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自己應盡的本分與職責,禪修之人更是不可逃避。若不能恪盡本分而侈言學佛,終是自欺欺人,所謂修行也將會成為竹籃打水,最後將一無所得。
蓮心禪韻:
五件不能替你做的事
道謙禪師與好友宗圓結伴參訪行腳禪師。
路上,宗圓因為不能忍受跋山涉水的疲勞困頓,所以幾次三番地鬧著要回去。
道謙禪師於是安慰他說:“我們已經決心出來參學,而且也已經走出了這麼遠的路,現在半途放棄回去,實在可惜。這樣吧,從現在起,路上如果有我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為你代勞,但隻有五件事我幫不上你的忙。”
宗圓問:“哪五件事呢?”
道謙禪師泰然自若地說:“穿衣、吃飯、屙屎、撒尿、走路。”
宗圓頓有所悟,從此再也不提行路辛苦之事。
認真活在當下
佛家常勸世人要“活在當下”。何謂“活在當下”?看似深奧的道理實際上很簡單: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沒有過去拖著你的腳步,亦沒有未來拉扯你的目光,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這一刻,集中在“現在”的人和物上麵,生命因此生長出一種強烈的張力。就如聖嚴法師所言:“未來的是妄想,過去的是雜念,保護此時此刻的愛心,才是禪修者的任務。”
然而,世俗之中又有多少人都無法專注於當下,無數個問號糾纏著他們:
我在過去存在,還是不存在?過去我曾是誰?我曾怎麼樣?後來我又曾如何?
我於未來將存在,還是將不存在?未來我會是誰?我會怎麼樣?然後我又會成為什麼,變得怎麼樣?
背負著過去,憂慮著未來,卻對眼前的一切視若無睹,便永遠到不了心靈的淨土。
每一分鍾的我們都發生著微妙的變化,所以我們並不能活在已經成為過去的昨天,也無法透支宏大的未知的明日。宇宙每一瞬都在改變,我們隻有一瞬,隻活在當下。生活從來不在別處,隻在眼前明明白白的每一分,每一秒。
日本的親鸞上人九歲時,就已立下出家的決心,他要求慈鎮禪師為他剃度,慈鎮禪師就問他說:“你還這麼年少,為什麼要出家呢?”
親鸞:“我雖年僅九歲,父母卻已雙亡,我不知道為什麼人一定要死亡?為什麼我一定非與父母分離不可?為了探究這層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鎮禪師非常嘉許他的誌願,說道:“好!我明白了。我願意收你為徒,不過,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為你剃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