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混好職場,先要用心鋪路1(2 / 3)

不做恐懼“上班”的畢業生

芭芭拉是一名金融專業的應屆畢業生,前一段時間進了一家銀行工作,待遇還不錯。由於是新人,她一開始被安排到櫃台點錢,“工作日複一日,太枯燥了!”作為一名時髦女孩,芭芭拉心底更向往光鮮亮麗的職業。於是,在銀行工作還不到半個月,芭芭拉就辭去工作跳槽到一家公關公司。

但是進了公關公司,芭芭拉依然隻能從基層做起,她被安排去處理一些繁雜的瑣事,打字複印、接待、衝咖啡,新工作的“美麗光環”漸漸從芭芭拉的心中褪去了,隨之而來的是像第一份工作那樣的焦慮和煩躁。終於,芭芭拉又無法堅持上班了,不到兩個星期,她再次放棄工作。

在辭去了第二份工作之後,芭芭拉對自己是否能正常工作產生了懷疑。“無論什麼工作都那麼枯燥乏味,我都提不起半點興趣。”現在,芭芭拉一提到“上班”就充滿恐懼,也沒信心繼續找下一份工作。

哈佛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剛畢業的大學生中,這種恐懼上班、害怕工作的並非個別現象,而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

有畢業生在網上發帖說:“上班時就想到什麼時候辭職;還沒做,就打算試用期過就辭職;一上班就想還是在家舒服,何必要死要活找工作?”這個帖子有100多條回帖,有的回複:“一上班就神經衰弱,連晚上睡覺都會夢到工作中的點滴小事,每天都如同煎熬一般,惶惶不可終日。”

每年畢業季之後,都有應屆大學畢業生因為害怕工作而導致心理問題,到心理谘詢中心就診。

對於畢業生的“上班恐懼症”現象,哈佛專家分析認為,這類同學往往過於重視自己的興趣愛好,他們總是想到“我想做什麼”和“我喜歡做什麼”,卻很少考慮“公司需要我做什麼”和“這份工作本身要求我做什麼”。正是這種認知上的差異,才使這些畢業生在工作中常感到無法實現自我價值,進而開始懷疑工作本身的價值,所以,恐懼上班或頻繁跳槽。 那麼,如何克服“上班恐懼症”,早日實現正常地工作、生活呢?哈佛專家給出如下建議:

1.調整認知。每個人都不可能老是停留在學生時代,最終都要工作,每天憂心忡忡,無法改變任何事情。與其消極痛苦,不如積極適應。

2.學習與人交往。體會交往的樂趣。交往並不可怕,是可以學習的。同時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在對上班的擔憂上,想象一下上班後,可能獲得的成功和喜悅,幫助自己克服恐懼。

3.求助。通常自己是無法克服恐懼的,總是試圖回避。所以不要放棄自己的權利,求助於專業人士,比如職業指導專家、心理谘詢師等,他們會從職業的角度出發,給你科學的指導,而且你不用擔心,他們絕對會理解和尊重你。

第2周向職場老鳥學經驗

拉攏“關鍵”同事,使其在領導者麵前替你說話

在每個組織、公司裏,都有一些業績出色、能力特別優秀的人,也有與領導者關係密切的人,領導者一般會通過他們來了解下屬的情況。哈佛專家研究後認為,如果與公司裏的那幾位“關鍵”的同事處好關係,使他在關鍵時刻替你說上幾句好話,或許比你努力表現自己更加有效。

羅伯特與吉姆同在報社工作。吉姆到報社已經有7年的時間了,上上下下都人緣不錯,也深受社長的器重,凡事都同他商量。羅伯特剛剛從學校畢業一年有餘,與吉姆是校友,在課題研究上,具有互補性,兩個人關係也不錯。

後來,報社開始精簡機構,其中羅伯特所在的部門也在精簡之列。一天,羅伯特約吉姆出去吃飯。席間,羅伯特探問精簡的虛實,並請吉姆幫助一下,吉姆心領神會。

社長同吉姆探討人員調配,當談到羅伯特時說道:“羅伯特人倒不錯,隻是太年輕了點,我考慮將他另調別處……”隨後對吉姆說:“我的安排對你負責的項目有無影響,我想聽聽你的意見。”此時,吉姆正在策劃做某主題報道,報社想把它作為年度重點項目。吉姆說道:“工作目前進展比較順利,我們這部分的人都參與了,但是相對於心理學這一部分,真正明白的並不是很多。羅伯特恰恰彌補了我們這方麵的不足,從我自己的角度考慮,最好不要這樣安排,如果確有困難,能否延緩幾個月?”“讓我們再考慮一下吧。”社長無奈地說道。最後,羅伯特留了下來。

這個案例說明,通過“關鍵”的同事與領導者間接溝通,既免除了表功之嫌,又能夠得到較好的效果。

所以,在平時的交往中要注意與同事之間的交往,建立較為密切的關係。有的同事並不願意或根本想不到做這種順水人情。適當地提醒是必要的,不一定非要明確說明,借著吃飯、喝茶的時候,半真半假應付:“你老兄可是某某的紅人兒,還希望在他麵前美言幾句。”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同事的好話一般在小事上能夠起到作用,但在大的事情上,不可全部寄托於同事上麵,同事可以起到鋪墊的作用,具體運作還要靠自己去努力。

發掘人脈中的“潛力股”

一般人總喜歡圍著紅人轉,認為隻有紅人才能辦大事,哈佛專家卻不這麼認為。其實誰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暫時的時運不濟,不表示這個人毫無公關價值。哈佛專家建議,公司中出現派別之爭,不要急著投奔一方,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多發掘暫時隱忍不出的“潛力股”,多多投資,等於為自己提前備好人情資源。

在那些人有困難的時候,該出手時就出手,千萬別猶豫,這樣在你需要人幫助時,他們才會不惜任何代價提攜你走出困境。

當然,對他們的幫助要落在實處,不要停留在口頭上。而且這種幫助也是需要技巧的,也就是說當你想幫助某個人的時候,你要注意具體方法,如何幫助他,才能使他真正受益。如果不注意這一點,你常常會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一位盲人在大街上著急地用盲杖敲著地麵,是在說他不知道該怎麼走了。好心的你走上去想幫助他,告訴他左邊是北,右邊是南,他其實仍然分不清楚,他需要你拉著他的手,帶著他走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