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分享是聰明的生存之道
荒蕪的花園
貝爾太太是美國一位有錢的貴婦人,她在亞特蘭大城外修了一座花園。花園又大又美,吸引了許多遊客,他們毫無顧忌地跑到貝爾太太的花園裏遊玩。
年輕人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跳起了歡快的舞蹈;小孩子紮進花叢中捕捉蝴蝶;老人坐在池塘邊垂釣;有人甚至在花園當中支起了帳篷,打算在此過他們浪漫的盛夏之夜。貝爾太太站在窗前,看著這群快樂得忘乎所以的人們,看著他們在屬於她的園子裏盡情地唱歌、跳舞、歡笑。她越看越生氣,就叫仆人在園門外掛了一塊牌子,上麵寫著:私人花園,未經允許,請勿入內。可是這一點也不管用,那些人還是成群結隊地走進花園遊玩。貝爾太太隻好讓她的仆人前去阻攔,結果發生了爭執,有人竟拆走了花園的籬笆牆。
後來貝爾太太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她讓仆人把園門外的那塊牌子取下來,換上了一塊新牌子,上麵寫著:歡迎你們來此遊玩,為了安全起見,本園的主人特別提醒大家,花園的草叢中有一種毒蛇。如果哪位不慎被蛇咬傷,請在半小時內采取緊急救治措施,否則性命難保。最後告訴大家,離此地最近的一家醫院在威爾鎮,驅車大約50分鍾即到。
這真是一個絕妙的主意,那些貪玩的遊客看了這塊牌子後,對這座美麗的花園望而卻步了。可是幾年後,有人再往貝爾太太的花園去,卻發現因為園子太大,走動的人太少而真的雜草叢生,毒蛇橫行,幾乎荒蕪了。孤獨、寂寞的貝爾太太守著她的大花園,她非常懷念那些曾經來她的園子裏玩的快樂的遊客。
籬笆牆是農家用來把房子四周的空地圍起來的類似柵欄的東西,有的上麵還有荊棘,不小心碰上會紮人。籬笆牆的存在是向別人表示這是屬於自己的“領地”,要進入必須征得主人的同意。貝爾太太用一塊牌子為自己築了一道特別的“籬笆牆”,隨時防範別人的靠近。這道看不見的籬笆牆就是自我封閉。
自我封閉顧名思義就是把自我局限在一個狹小的圈子裏,隔絕與外界的交流與接觸。自我封閉的人就像契訶夫筆下的裝在套子中的人一樣,把自己嚴嚴實實包裹起來,因此很容易陷入孤獨與寂寞之中。自我封閉的人在情緒上的顯著特點是情感淡漠,不能對別人給予的情感表達做出恰當的反應。在這些人臉上很少能看到笑容,總是一副冷冰冰、心事重重的樣子。這無形之中在告訴周圍的人:我很煩,請別靠近我!周圍的人自然也就退避三舍,敬而遠之。
她得到的後果是什麼呢?在封閉自己的同時,也使快樂和幸福遠離。打開你自己的心靈的籬笆,讓陽光進來,讓朋友進來,就如開始所說的,你的心靈的花園就永遠不會荒蕪。
故事釋評: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美麗的大花園。如果我們願意讓別人在此種植快樂,同時也讓這份快樂滋潤自己,那麼我們心靈的花園就永遠不會荒蕪。
分享是聰明的生存之道
從前,有兩個饑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一個人要了一簍魚,另一個要了一根魚竿,於是,他們分道揚鑣了。得到魚的人原地就用幹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咽,還來不及品出鮮魚的肉香,轉瞬間,連魚帶湯就被他吃了個精光,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另一個人則提著魚竿繼續忍饑挨餓,一步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可當他已經看到不遠處那片蔚藍色的海洋時,他渾身一點氣力也沒有了,他也隻能眼巴巴地帶著無盡的遺憾撒手人寰。
又有兩個饑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了長者恩賜的一根魚竿和一簍魚。隻是他們並沒有各奔東西,而是約定共同去找尋大海,他倆每次隻煮一條魚,他們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了海邊。
從此,兩個人開始了捕魚為生的日子,幾年後,他們蓋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位生前經常行善的基督徒見到了上帝,他問上帝天堂和地獄有何區別。於是上帝就讓天使帶他到天堂和地獄去參觀。
到了天堂,在他們麵前出現了一張很大的餐桌,桌上擺滿了豐盛的佳肴。圍著桌子吃飯的人都拿著一把十幾尺長的勺子。
不過令人不解的是,這些可愛的人們都在相互喂對麵的人吃飯。可以看得出,每個人都吃得很愉快。天堂就是這個樣子呀!他心中非常失望。
接著,天使又帶他來到地獄參觀。出現在他麵前的是同樣的一桌佳肴,他心中納悶:天堂怎麼和地獄一樣呀!天使看出了他的疑惑,就對他說:“不用急,你再繼續看下去。”
過了一會,用餐的時間到了,隻見一群骨瘦如柴的人來到桌前入座。每個人手上也都拿著一把十幾尺長的勺子。可是由於勺子實在是太長了,每個人都無法把勺子內的飯送到自己口中,這些人都餓得大喊大叫。
故事釋評:
以上的兩個小故事中,不約而同地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懂得分享是一種聰明的生存之道。當我們摒棄自私的行為,為別人付出的時候,從某種程度上就是幫助了自己。因為,在這個崇尚合作的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擔當全部,一個人價值的體現往往就維係在與別人互助的基礎之上。許多時候,與人分享自己的擁有,我們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也才能使自己的價值最大化。
高貴的秘密
一個精明的荷蘭花草商人,千裏迢迢從遙遠的非洲引進了一種名貴的花卉,培育在自己的花圃裏,準備到時候賣上個好價錢。對這種名貴花卉,商人愛護備至,許多親朋好友向他索要,一向慷慨大方的他卻連一粒種子也不給。他計劃培植三年,等擁有上萬株後再開始出售和饋贈。
第一年的春天,他的花開了,花圃裏萬紫千紅,那種名貴的花開得尤其漂亮,就像一縷縷明媚的陽光。第二年的春天,他的這種名貴的花已經有五六千株,但他和朋友們發現,今年的花沒有去年開得好,花朵變小不說,還有一點點的雜色。到了第三年的春天,他的名貴的花已經培植出了上萬株,令這位商人沮喪的是,那些名貴的花的花朵已經變得更小,花色也差得多了,完全沒有了它在非洲時的那種雍容和高貴。當然,他也沒能靠這些花賺上一大筆。
難道這些花退化了嗎?可非洲人年年種養這種花,大麵積、年複一年地種植,並沒有見過這種花會退化呀。百思不得其解,他便去請教一位植物學家。植物學家拄著拐杖來到他的花圃看了看,問他:“你這花圃隔壁是什麼?”
他說:“隔壁是別人的花圃。”
植物學家又問他:“他們種植的也是這種花嗎?”
他搖搖頭說:“這種花在全荷蘭,甚至整個歐洲也隻有我一個人有,他們的花圃裏都是些鬱金香、玫瑰、金盞菊之類的普通花卉。”
植物學家沉吟了半天說:“我知道你這名貴之花不再名貴的致命秘密了。”植物學家接著說:“盡管你的花圃裏種滿了這種名貴之花,但和你的花圃毗鄰的花圃卻種植著其他花卉,你的這種名貴之花被風傳授了花粉後,又染上了毗鄰花圃裏的其他品種的花粉,所以你的名貴之花一年不如一年,越來越不雍容華貴了。”
商人問植物學家該怎麼辦,植物學家說:“誰能阻擋住風傳授花粉呢?要想使你的名貴之花不失本色,隻有一種辦法,那就是讓你鄰居的花圃裏也都種上你的這種花。”於是商人把自己的花種分給了自己的鄰居。次年春天花開的時候,商人和鄰居的花圃幾乎成了這種名貴之花的海洋——花朵又肥又大,花色典雅,朵朵流光溢彩,雍容華貴。這些花一上市,便被搶購一空,商人和他的鄰居都發了大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貴也是這樣,沒有一種高貴可以遺世獨立。要想保持自己的高貴,就必須擁有高貴的“鄰居”;要想擁有一片高貴的花的海洋,就必須與人分享美麗,同大家共同培植美麗。隻有這樣,我們才能保持自身的純潔和華貴。
心靈無私,這是我們保持自身高貴的惟一秘密。其實,生活的真諦並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大家也知道,隻是常常忘了,於是這才真有點奧妙。
下麵我們要分享的一個故事是由一個守墓人親身經曆的。一連好幾年,這位守墓人每星期都收到一個不相識的婦人的來信,信裏附著鈔票,要他每周給她兒子的墓地放一束鮮花。後來有一天,他們照麵了。那天,一輛小車開來停在公墓大門口,司機匆匆來到守墓人的小屋,說:“夫人在門口的車上,她病得走不動,請你去一下。”
一位上了年紀的婦人坐在車上,雖然看上去很高貴,但眼神哀傷,毫無光彩。她懷抱著一大束鮮花。
“我就是亞當夫人。”她說,“這幾年我每個禮拜給你寄錢……”
“買花。”守墓人答道。
“對,給我兒子。”
“我一次也沒忘了放花,夫人。”
“今天我親自來,”亞當夫人溫和地說,“因為醫生說我活不了幾個禮拜了。死了倒好,活著也沒意思了。我隻是想再看一眼我兒子,親手來放一些花。”
守墓人眨巴著眼睛,苦笑了一下,決定再講幾句:“我說夫人,這幾年你常寄錢來買花,我總覺得可惜。”
“可惜?”
“鮮花擱在那兒,幾天就幹了。沒人聞,沒人看,太可惜了!”
“你真的這麼想的?”“是的,夫人,你別見怪。我是想起來自己常去醫院、孤兒院,那兒的人可愛花了。他們愛看花,愛聞花。那兒都是活人,可這兒墓裏哪個活著。”
老夫人沒有作聲。她隻是小坐一會兒,默默地禱告了一陣,沒留話便走了。守墓人後悔自己一番話太率直、太欠考慮,這會使她受不了。
可是幾個月後,這位老婦人又忽然來訪,把守墓人驚得目瞪口呆:她這回是自己開車來的。
“我把花都給那兒的人們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著說,“你說得對,他們看到花可高興了,這真叫我快活!我的病好轉了,醫生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可是我自己明白,我覺得活著還有些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