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二次葬俗
到了重陽節那天,賓客們陸續趕到春亮的家裏。隻見院子裏放著一個石臼,裏麵裝著煮熟的糯米,上麵架著一根大木槌。春亮、樊淩峰、彬哥三個小夥子往石臼裏撒些白糖,再輪流用木槌使勁地夯,直到把糯米搗成糊狀為止。別看隻是重複一個簡單的動作,但是卻相當耗費力氣。
詩涵、芷欣和黃琴、林玥、妍溪把糯米糊用手搓成長條,再用刀切成一大粒一大粒的糊團。梅蘭撒些花生碎粒,美滋滋的糍粑就做好了。
於是大家拿來碗筷,把一個個糍粑夾進嘴裏,甜在心裏。
然而,甜的東西吃多了有點膩。所以大家吃的不是很多,四五個左右。
接下來是大家齊手油煎大薯粄。男生們用小刀或者鐮刀把大薯表麵的那層薄皮刮掉,接著梅蘭用插菜板把大薯弄成糊狀,女孩子們抓一把大薯糊,握緊拳頭,它從拳頭的上麵被擠了出來,再用調羹把它舀住,放到油鍋裏去煎。
不一會兒,一大盆的大薯粄就出爐了。
輕輕地咬一口,外脆內嫩,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休息了一會兒,彬哥扛著鋤頭來到菜園,挖了幾條蚯蚓,放在火柴盒裏,拿著釣竿,來到池塘邊獨自垂釣起來。
林玥則蹲在籬笆邊,欣賞著幾盆開得正豔的紫龍臥雪、朱砂紅霜、瑤台玉鳳、輕見千鳥等。
春亮從廚房裏抱出一大罐的菊花酒,給每人發了一個碗,說道:“多喝菊花酒可以祛災祈福,大家品嚐品嚐吧。”
喝起來,跟黃酒的味道差不多,不過了多了一份芬芳淡雅。
春亮看了下牆壁上的老式掛鍾,時間還尚早。於是,他帶領大家到附近山上的一座碉堡去走一走。
一九二九年,毛澤東、朱德、陳毅等所率領的紅四軍駐紮在該村子,國民黨劉士毅部隊為了圍剿他們,在村子的四周修建了很多碉堡。如今這些碉堡經過風吹雨打,年久失修,已成了斷壁殘垣,雜草叢生。至今還能看到牆壁上留下的當年的大大小小的彈孔。
碉堡的附近長著許多山茱萸,結滿了紅色的橢圓形果實。大家抓了一大把,來不及擦拭和清洗,直接往嘴裏塞,但嚼了幾口,又全吐了出來。原來那紅果子味道有點酸,而且還有點澀。吃這種東西隻能細嚼慢咽,可不能囫圇吞棗。
接著,大家在碉堡或茱萸邊,擺著各種pose,相互拍起照來。
“哦,對了,我們去百公廟燒香怎麼樣?”
大家齊聲說好,跟著春亮往一個叫做“兔子滿月”的地方走去。
走著走著,忽然看見前麵的山腰上有幾個人鬼鬼祟祟地不知道在幹什麼。
走近去一看,隻見一個人從底下的坑裏在撿一條一條的東西,放到黑色的遮陰網下的瓦罐裏。直到那個人手裏托著一個頭蓋骨,大家才知道他們原來是給死去的親人揀骨頭。
根據史料記載,“客家許多地方曾盛行二次葬的習俗,即人死後簡葬,數年後開棺撿骸骨盛與陶器中,或大葬,或置於野外安全處。源於客家民係的遷徙曆史。為了不忘祖宗,客家人在遷徙中,經常背負祖先的遺骨,從舊的居住地遷往新的居住地,並重新下葬。最早用陶棺‘撿金’後改為陶罐‘魂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