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曆史變遷(1 / 2)

第一百三十七章 曆史變遷

芷欣想起了上次吃牛排的時候,由於未與他商量就先行離開,搞得他很沒麵子。如今他趁這次吃披薩時,來個不辭而別,就是為了挽回男人的尊嚴。真是心胸狹窄之人,睚眥必報!

結完帳,她剛走出必勝客餐廳的大門口,就看到他向自己大步流星而來。

她沒好氣地說道:“你不是走了嗎?怎麼又回來了?”

秦風隻顧著喘氣沒有說話,把手中的維生素E軟膠囊交給了她。

“幹嘛?”

“你的手指脫皮了,吃吃這個就能好。”

她的心就像斷流的河床被涓涓細流慢慢滋潤,一股暖烘烘的熱潮湧了上來。看來剛才錯怪他了,一種愧疚感充滿了全身的每個地方。

“那你剛才出去的時候怎麼不跟我打聲招呼?”

“剛才去買的時候,店門就差點關了!”

“哦,原來是這樣!”

“走,我們到附近逛逛吧。”

兩人的腳步漸行漸遠,彼此的距離漸行漸近,消失在華麗霓虹燈下的人流中。

且說桃源茶莊倒閉了以後,對於春亮來說,他在縣城就少了一個棲居地。兩人約會的次數減少,但對彼此的思念之情卻在日益加強。進入初冬,好容易遇到了一個風和日麗的好日子。春亮決定帶詩涵來村裏遊一遊,感受一下新農村建設給家鄉麵貌帶來的變化。

古往今來,國有史,方有誌,家有譜。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自神農氏誨民耕種,當為農始;有巢氏教民築居,當為村先。中華五千年文明,如浩瀚長河中的一卷卷厚重史冊,朝代更替,滄海桑田,無論世事如何變幻,而村落這一最基本的行政群落,卻生生不息,綿延永恒。

圳下村曆史悠久,自商周圳下文化遺址發掘,故知始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隨曆史不斷向前演進,圳下村因處贛粵商旅之必經之地,人來人往,絡繹不絕。一處處驛站,訴說著其曾經有過的繁華;一座座山巒,見證者圳下村千年的曆史更替;一幢幢古屋,銘刻著圳下村客家先民的創業足跡。商周先人的文化舊跡、古道上的馬鈴聲聲、文昌高閣的晨鍾暮鼓、圳下戰鬥的悲壯激越……從古代走向近代、從近代走向現代的曆史進程中,圳下村總是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使圳下村顯得古老而年輕、厚重而活潑。圳下村厚重的曆史文化和人文風情,使它具有特殊的曆史地位,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圳下村所走過的現代農業發展曆程,成為中國無數村落中的一個剪影。

曆史長河,波瀾不驚,似深澗流泉,款款中千古流韻。

歲月流年,笙簫常鳴,如白駒過隙,倏忽間已逾千年。

圳下村所走過的千年曆史,在歲月的風霜中砥礪前行。與所有的村落一樣,圳下村經曆了由蠻荒到文明的嬗遞,都隨著時代的脈搏一起由落後走向興盛,由貧窮走向富裕。不同的是,圳下村在曆史的恩惠中,更多經曆了一件件或凝重、或悲壯、或自豪、或抒情的曆史往事。

圳下人文蔚起,概而言之,當有“三幸”:“一幸”是遠古時代,先人在此開疆辟土,創造了悠久的的曆史文化;“二幸”是朱毛紅軍有驚無險,成為中國曆史上的“逢凶化吉之地”;“三幸”是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指導下,圳下村在小康生活的征途中,走向致富的前列。

兩人來到坐落在德馨圍圍屋上的圳下村村史館。遠遠望去,地麵上非常趕緊整潔,牆壁被粉刷得雪白雪白的,掛有幾幅配有文字的圖片。走進古老的木門,是一條通道,兩邊的牆壁上分別掛了一副“劉氏家訓”和“潘氏家訓”。跨過天井,便可看見步入祠堂的一扇小門,掛了三塊匾,頂上為“圳下村史館”,左邊為“鑒史能知興替”,右邊為“耕讀可振家邦”。

步入小門,便是展覽廳。牆壁上的橫幅介紹了該村的村情簡介、交通區位圖、商周文化遺址、曆史沿革、姓氏淵源與遷徙、惟貴公夫婦合傳、潘任公駐守大營崗、客家建築、民俗活動、當地山歌、民俗節慶、客家飲食、鄉村休閑等。實物展覽有馬燈、煤油燈、馬刀、鐵挫、鴨毛扇、網兜、羅盤等。

這裏重點描述一下圳下八景:

第一景為項甄插天,以詩為證。

詠項甄插天

劉拱宸

巍峨項甄接蒼天,斜插東郊最上端。有興登臨山頂望,定從碧落弄雲煙。

第二景為雁齒拱橋,並附詩一首。

雁齒拱橋

劉瑞祥

疊石為橋似月彎,豈同高渺莫能攀。

熙熙攘攘名利客,不用乘輿濟往返。

第三景為蓮花寶嶂,並附詩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