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雄偉的城牆、高聳的高台樓閣讓人感到強烈的震撼,趙劍寒對這個時代工匠們的設計能力和建築工藝水平十分欽佩。
嘉峪關內城實際上是一所大兵營,除了營房、操場、武器和糧食庫房就是官員家屬區和隨軍的匠戶住宅、工作區,每個區域都有獨立的城牆,可以用來防禦作戰,看來即便被敵人攻破了外城牆,這裏還可以和敵人進行巷戰,延長堅守的時間以待援兵。
軍營、倉庫和外城牆是軍事禁區,就算是這裏最高長官的兒子,沒有通行令也上不去,所以沒法在高高的城牆上瀏覽大漠風光,趙劍寒對此非常遺憾。
此外,趙劍寒重點考察了匠戶們的工作環境和他們使用的工具。首先是鐵匠作坊,鐵爐的體積不大,燃料用的是木炭,手動的風箱,鐵匠們的主要工作是修複損傷的武器、鎧甲,工藝非常原始,就是用鐵錘鍛造。
然後是木匠,他們使用的工具和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工具差不多,工匠們的手藝十分精湛,鋸刨鑿刻樣樣精通,在沒有鐵釘的情況下,他們可以用自製的膠水和木榫將木板和木條拚接出木盾、長梯等各種超寬、超長的器具,而且十分結實,另外,他們幾乎人人都有一手雕塑的手藝,張劍寒算是大開眼界了。
泥瓦匠的手藝也不錯,他們用米汁和其他的材料拌在一起,同樣可以壘出堅固的建築來,他們的工作主要是修補城牆和城內的各種建築。
趙劍寒很想讓他們為自己服務,可惜他們的身份都在官府有記錄,想帶他們離開會非常麻煩,雖然趙振東是遊擊將軍,也不能一手遮天,錦衣衛和東廠的密探可不是吃素的。
除了關城之外,嘉峪關長城還向南北兩翼展開,北到黑山、南到討賴河穀,全場將近十五公裏,像一個巨人伸出他那有力的雙臂,保護著身後的河西走廊和中原大地。
趙劍寒用了兩天的時間沿著這段長城走了一遍,體驗著長城的雄偉和滄桑,也順帶考察了附近的村落。
嘉峪關和這段長城周圍都是茫茫的戈壁灘,偶爾有一些小麵積的綠洲,這些村落就建立在這幾處綠洲上,都是充當嘉峪關守軍的軍戶和匠戶家屬,由於明朝嚴厲的戶口製度,他們不能隨便離開這片土地,基本上隻能靠務農來養活自己。
走了這一趟之後,趙劍寒覺得收獲頗多,他決定到附近較大的城市去看一看,以便更加全麵地了解這個社會,他選擇的目的地是肅州城。
嘉峪關屬於肅州衛管轄,而肅州衛地處酒泉郡境內,郡首府就是肅州城,肅州城是絲綢之路上幾個有數的大城之一,在和平時代來自中原和西域各國的商人很多,自從邊境形勢緊張之後,肅州比原來蕭條了許多,隻有一年兩次的“互市”開放的時候才會熱鬧起來。
由於年紀幼小,不能出遠門,因此肅州城就成了最好的考察對象。肅州城在嘉峪關東麵,距離五十裏,對一個孩子來說相當於出遠門,趙劍寒好說歹說才爭得父母的同意,帶著一個駕車的仆人和一個護衛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