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三個月進步最大的是趙石和趙木,他們倆原先在張掖趙府服侍趙耀文的時候,跟著學了一些,趙耀文有時還把他們當作搶手,替他完成一些簡單的作業。有了一定的基礎,再加上他們本來就是成年人,理解能力要強很多,學習效果自然不差。
經過三個月的修養,他們的傷基本上痊愈了,不過趙石的左腿是粉碎性骨折,最終沒能完全康複,比右腿稍微短了一些,走起路來有點瘸。
一拆掉夾板,他們倆就請求趙劍寒給他們分配工作,趙石說道:“主人,你不光救了我們的性命,還給我們治傷,白養了我們這麼長時間,現在我們倆跟著主人學了不少的東西,可以幫主人做不少事情了。”
趙木接著說道:“主人,我們的命是你救的,不管你要我們做什麼,我們絕不二話。”
“目前事情不算太多,他們學了阿拉伯數字,就讓他們暫時幫著記賬吧。”趙劍寒想了想,給他們講述了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會計準則,讓他們到趙民那裏幫忙,將山莊所有的進出賬目整理清楚。
也就是從這時候起,趙石和趙木走向了他們表演的舞台。
然後,趙劍寒提筆寫了一封家書,說自己碰到了一位異人,學貫古今,還能通天文、曉地理,自己已經被其看中收為關門弟子,可能要跟隨師傅到一處僻靜的地方學習好幾年時間,直到學成之後才能回家,中途不方便與家裏聯係,請父母不要為自己擔心。
寫這封信主要是給母親徐氏看的,告訴她自己得償所願,終於找到了名師,也算是給母親一個交代,否則自己常年沒有音信,母親會更加擔心。
趙劍寒遙望著嘉峪關,心裏滿是歉疚,這封信送出去之後,自己就會有好長時間不歸家了,希望母親能多多保重,兒子幹出成績之後,定會把二老接到身邊,隨時盡孝。
這三個月的時間裏,臥虎山莊也發生了許多變化,最明顯的就是河邊聳立的三座巨大的水車。
趙勝他們將河沙挖走之後,動員山莊所有的原住民,開山挖石,日夜不停地修建堤壩,馬濤也將手下的工匠們派出了一大半來幫忙,經過十幾天的奮戰,終於趕在河水化凍之前壘起了一條長百餘米,高出河麵兩米的堤壩,從此,即使到了洪水季節,臥虎山莊也不用為水災發愁了。
趙劍寒抽空和工匠們一起設計了這種大型水車,通過皮帶帶動風車下方紡織廠裏的新式紡紗機和織布機,隻用少許幾人看管,就織出了結實而勻稱的上等布匹來。
這種新式紡紗機和織布機自然是出自趙劍寒的手筆,他早就規劃著建造紡織廠了,也早就畫好了紡紗機和織布機的圖紙。
歐洲工業革命基本上都是從紡織工業開始起步的,其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帶飛梭的織布機和珍妮紡紗機,這兩樣東西的原理非常簡單,卻大幅度提高了紡紗和織布的效率,臥虎山莊的大水車一次可以帶動三十個紗錠,這還是為了確保成功做了保守的設計,按照趙建寒的估算,到了夏季水流高峰季節,一次帶動六十個紗錠也沒有問題。
按照一定的規格製作的棉條放入進料口,另一邊連綿不絕的棉紗自動卷成一個個沉甸甸的紗錠,棉紗粗細均勻,斷頭極少,這種質量和速度即便是臥虎山莊最棒的織布能手也不及其二十分之一,紡紗工隻要注意接上線頭就可以了,一個人可以看管好幾台紡紗機。
飛梭的作用也非常明顯,織布的速度成倍提高,織出的布匹寬大而結實,和市麵上買到布匹比起來完全不是一個檔次,一部織布機隻需要一個人操作,勞動強度大大減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