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誌祥帶頭走進一幢裝修好的新房子。
“這一家是貧困戶?不像吧?”何俐四處看看,提出疑惑。蕭誌祥笑笑,說:“說起來不信吧,早三年,他們家的確還是貧困戶,現在完全脫貧啦!”
原來,這是西林村的貧困戶陳玉芝家,陳玉芝一家人像接待自己家的親人一樣,熱情接待一行四人。
一進門,就看見房子正中間擺著一張嶄新的原木餐桌。
陳玉芝六十多歲,很是硬朗。她給客人倒茶的時候,見書記對餐桌多看了幾眼,於是笑眯眯地說:“這還是老蕭給我們買的呢,又實用又好看,我們終於有個像樣的吃飯地方了。”
李景明看了看蕭誌祥。
“我第一次來她家的時候,真的是震驚了,家裏麵要啥沒啥,一家子吃飯就圍在鍋台邊,窗戶上連一塊完整的玻璃都沒有,看著那場景,實在是揪心的很。”蕭誌祥回憶說,“她們一家人很勤勞,也很有誌氣,現在已經脫貧了。”
他掩飾不住滿滿的成就感。
陳玉芝的老伴更是掩飾不住感激之情。
他說:“我因為骨質增生,早就喪失了勞動能力,家裏的兩個兒子都打著光棍兒,大兒子還患有智力障礙症。那一年,老蕭得知我又得了急性膀胱炎,他趕緊幫我聯係了醫院和醫生。住院期間,又帶著水果和慰問金來看望我,有時間還陪我聊天解悶兒,給我出賺錢的主意……我康複出院後,他還為我們爭取了二千元的困難補助金。我們家就搭幫老蕭這樣的好幹部,和這二千塊錢、作為養雞的啟動資金,一步一步的走上脫貧的路子的。”
“他來我們家,總是碰上活就幹,一口飯都不吃。年前帶著米麵油來看我,正趕上家裏殺雞,老蕭像在自己家一樣,挽起袖子就幫忙褪雞毛、開膛。完了又幫忙炒花生、捏餃子,包了一桌餃子、卻連一個都不吃就走了……這才是真正的清官呀!”
說起這些,陳玉芝眼睛紅紅的。
感恩,是福報的基礎。
如今,陳玉芝家裏已經翻新了,那殘缺的玻璃已經成為曆史,零落的門框也被鋁合金門取代。“每當我們一家人圍坐在這張餐桌上吃飯時,總是會提起一個叫蕭誌祥的暖心人……他是我們的大恩人啊!如果沒有他,我們家早就散了,哪還有現在的舒服日子。”
現在是上午,周邊的田地裏四處可以看到勞作的人。李景明想起早些天在半邊街的所見所聞,不由搖了搖頭,這是多鮮明的對比呢。
出了陳玉芝的家,行走在水泥路的村道上,老蕭說,他曾經收到一個紅包。
“收紅包?怎麼回事啊?”李景明微微吃驚了。
是這麼回事。
“老蕭,過年好,這是我的一點小心意,請你收下,給你家裏人買點好吃的,平常光照顧我們了,來不及關心家人,真是萬分感謝。”老蕭說,大年初一的早晨,有很多人找上門來拜年,也收到各種各樣的祝福。唯獨這一個,很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