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a的中文網名就是“五月的陽光”。曼徹斯特的時差,比北京時間整整晚了七個小時。現在這時候,那邊是正午。
他看著Lisa,今天穿著方格子的上衣,素色的直筒褲,盡管做工精細,不過,顯得很低調,很隨意,也很舒服。像投射在她頭頂上的陽光。
“哈哈!你的廚藝,就免了吧,我的小公主,你那生菜包熱狗、外加雞蛋麵包的手藝,我hold不住哇。”李景明盡力表現得輕鬆。
此刻,她正午休呢,百無聊賴地坐在桌前,優雅地喝著咖啡。
“那你就一直當廚夫,做給我吃……”她端起筆記本,轉換著角度,以方便她的意中人看到她所處的位置。這是曼徹斯特市政廳的露天咖啡廳。
“嗯……我好命苦哇。”他故意苦著臉,應答著,“嘻嘻”,一陣嬌笑,惠風和暢。
她的笑容,有動人心魄的異國情懷,如一縷陽光。她曾極力邀約李景明過去,當然,也曾經好多次,津津樂道地向他介紹位於盆地之中的曼徹斯特。
那北方和東方毗鄰奔甯荒野,南麵是柴郡平原,還有那位於艾威爾河東岸,靠近麥諾克河和埃瑞克河的彙流處的市中心。默西河也經過城市南部。以及,那內城區的樓房,從許多高大建築物樓上可以看到廣闊的荒野……她說,曼徹斯特的河道非常發達,靠近利物浦港。
伊人在彼,雲胡不往。
他的Lisa還說過,另外呢,曼徹斯特的氣候潮濕,屬於終年溫和多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持續時間長。在這個白人世界,華裔卻占比百分之二以上。
對於曼徹斯特,李莎自然是如數家珍。
“我周末會去索爾福德,老公!”
李莎把筆記本的鏡頭,很近地對準自己的紅唇,其次是金發,定格在明眸。
在傳過來的這個家裏,在這個東方人的臂彎裏,有很多讓她流連的故事。
同時,她說起過無數遍,讓他心儀的、她的“北方之都”。
為此,李景明還專門去找一本書來讀,那是清政府最早派赴歐洲考察的官員斌椿的《乘槎筆記》:
“此地人民五十萬。街市繁盛,為英國第二埠頭。中華及印度、美國棉花皆集於此。所織之布,發於各路售賣……往織布大行遍覽。樓五重,上下數百間。工匠計三千人,女多於男。棉花包至此開始。由彈而紡,而織,而染,皆用火輪法……棉花分三路,原來泥沙攙雜,彈過六七遍,則白如雪,柔於綿矣。又以輪紡,由精卷而為細絲。凡七八過,皆用小輪數百紡之。頃刻成軸,細於發矣。染處則在下層,各色俱備。入浸少時,即鮮明成色。織機萬張,刻不停梭。每機二三張以一人司之。計自木棉出包時,至紡織染成,不逾晷刻,亦神速哉?”
這些敘述,記錄了久遠的時光,也生動地再現了100多年前、此地棉紡業發展的盛況。
她所在的曼徹斯特,那發達的運河,孕育了全新的紡織工業,開創了英國工業革命的先河。
也成為李景明魂牽夢縈的異國他鄉。
“老公,我真想你過來!你快飛過來吧……我想你來親親我、抱抱我,特別想!”李莎的話,像異國的運河裏柔柔的清波。不過,她這話等於沒說。李景明遠隔重洋,鞭長莫及,心有餘而力不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