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看到了這一幅畫的全貌。
李景明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氣。
葆蓀五弟屬,光緒丁酉年,小兄齊璜作於寄園。
李景明誦著畫上的提款,驚道:“這是齊白石的畫!蘇裱。原裝原裱。“
何俐睜大眼睛看著他:“哇!你居然全部認識?我認不全,隻能斷章取義呢,人才!”
老何哈哈大笑,“還認識蘇裱,果然是才俊!據說,這是四條屏之一,作於一八九七年,光緒丁酉年嘛,它是迄今所見有確切紀年的齊白石早期山水作品之一。四圖雖然未言明四季,但稍加觀察,就可以辨別出春夏秋冬季節的變換。”他對自己這寶貝,肯定做了詳細的論證和了解,自然如數家珍一般。
“豈止是蘇裱,它還流傳有序、有源可尋呢!”何旭東語氣平和地說,“這一幅畫的來曆,是在十年前,我的一個戰友送給我的。那時,我已經調到省廳,曾經費盡了千辛萬苦,幫他洗清了不白之冤,讓他得以走出牢籠,重見天日。他為了表達濃重的感謝之情,於是,就以此畫相贈送……這裏還留有他親筆寫的字據。”何旭東從錦盒裏,拿出一張紙來,自己瞄了一眼,又遞給李景明。
字據上所說的,是一些感激涕零的話,事情正是跟何旭東所敘述的一樣。
“背後還有這麼多故事呀。”李景明看到,落款是郭明。
“君子不奪人所好,我堅決不要。誰知,他比我更堅決!他說,這次恩同再造,我如果不收下,他就會一輩子都得不到心安的。沒辦法,我隻有取出當時全部的積蓄交給他,十萬塊哦……那時候,何俐還小呢……題款中的郭葆蓀,就是這個郭明的太爺爺,湘潭人,我還特意查了戶籍。聽說,他在廣西當過老縣長。”何旭東娓娓道來。
“原來是這樣,這是國寶呀……這一幅畫,布景蕭疏,用筆簡潔,設色淡雅而明快,意境悠遠,可見,當時,他的繪畫功底已經具備了相當的水平。”李景明由衷地稱讚道。
“你們家小李呀,果然懂得書畫。”何旭東繞過桌子,用手摟著寶貝女兒,說,“小李,你從專業的角度,分析分析,再用行家的眼光,好好看看。”他的口氣,柔若春風,和藹可親。
這時候,老方也好奇地過來了。
李景明受寵若驚。
“這一幅畫的出現,最大的價值在於,它填補了老人家的創作空白期。它的筆墨雖未及精彩獨到,但尚於摹古,一樹一石,章法井然有序,筆墨濃淡,熟練自然。這四幅畫作,仍有芥子園畫譜的痕跡,可以印證,他早年學畫山水,僅短短的幾年時間,但是,齊白石於構圖,筆法,用墨,用色,這各個方麵,已經成熟自然,揮灑自如。”這一幅名家大作,充分調動了李景明的靈感,他有點小興奮,靈感噴湧,侃侃而談。
大家都不吱聲,聽他評畫。
“在如此大幅的畫作中,一切傳統元素和方式運用得恰當合理,沒有生硬之處,雖然沒有具備獨到的特點,但是,已經將傳統山水繪畫方法,完全地掌握了。這足以說明,齊白石對傳統山水畫的理解和領會,已經達到了相當的境界。大概,也多是緣於此,再加上他後來六出六歸的遊學寫生經曆,引發了齊白石對於傳統山水畫的思考,並且產生了好惡,從而,試圖打破當時畫壇的種種流弊之風,並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