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希望那麼近(1 / 2)

就醫難,是時下的一個老難題。聽大家說,醫改改了鬼。

李景明不由歎息,“現在良醫少了,良相也少了。”

“一說起看病就是貴,談看病色變,看一次小病,三月沒肉吃,住一次院,三代人省一年。”

誰說不是呢。

“是的,咱明人不說暗話,我們醫院也有苦衷……累死大的,餓死小的。大醫院病人太多了,醫務人員忙到過勞死,有錢也沒時間花;小醫院病人寥寥無幾,無聊鬱悶,工資獎金隻比民工好一點,餓不死算你運氣。有一天我這個院長說了,工資暫時發不了,你們先熬一熬,我砸鍋賣鐵也給你們飯吃……估計,他們會吃人。所以,在現行的政策中,經濟指標超越了人性,才導致生意超越了生命。政府斷奶斷糧,逼迫公立醫院自負盈虧,怎麼辦?特別是大醫院,開始層層科室承包,於是醫院越來越市場化,上對不起政府,中對不起自個,下對不起百姓。整個社會,都得了嚴重的精神病……其實,我們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啊。”

說到難處誰都有。心有苦衷,聶旺很無奈。

“的確是這樣。醫療資源分配不均,並且短缺,有門路的小病也可以找專家,住大醫院,沒門路的大病也遲遲不能入院,這種現象越在大醫院越顯著,在小醫院看病,由於醫生水平有限,往往小病變成大病,輕病變成重病,特別是,多了很多慢性病。”

曾平叭了一根煙,慢吞吞地說。

“聽說,大醫院思考的問題,是如何排擠競爭對手?如何爭奪更多的病人?如何爭取利潤最大化?我院今年收入了多少億?我記得,有個大院長,在年終總結時說:去年通過我們全院職工的辛苦努力,我們讓門診病人增加了百分之十五,讓住院病人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以上……治個小感冒,動輒上千,一個醫院的奮鬥目標,已經赤裸裸地指向讓病人增加,這情何以堪啊。”何俐接言道。

對於現在的醫療體製,誰都有話說。

說到痛癢處,聶旺也有些憤憤不平,“這不是?上個月,患者在縣人民醫院,把一個醫生打成殘廢了。病人看壞了打醫生,醫生被打還得挨罵。是醫生就沒有不出錯的,不出錯的就不是醫生了。人體那麼複雜,疾病那麼複雜,能一看就知道的,那是鬼神……這樣子,如何不讓老百姓對醫院失望?這如何不加劇醫患關係的惡化?讓病人增加、讓小病變大病,他們居然追求客戶最大化,患者不再是患者,而是客戶!就像棺材鋪盼著死人一樣,他們恨不得把所有人都變成病人,他們的十二字方針是,你有病,病很重。我有藥,藥很貴。”

不得不說,他的話,很生動。老老實實從醫的聶旺,其語氣也有些偏激了。

“金山銀山,健康是靠山啊!”曾平也感歎了一句。

扯遠了啊。

李景明下午還安排有走訪任務,於是,就把話題往正題上引,“說到小根娘倆的病情,他媽媽的病,能夠治好嗎?不然的話,就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