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義不反顧”也作“義無反顧”,比喻在道義上隻許奮勇向前,不能徘徊後退。
【出處】此典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後,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仇。彼豈樂死惡生,非編列之民,而與巴蜀異主哉?計深慮遠,急國家之難,而樂盡人臣之道也。”
西漢時期,我國西南部地區居住著一些少數民族,被稱作西南夷。有的還生活在氏族部落狀態中,有的已進入到奴隸社會,形成一個個小的國家。
漢武帝為了與西南夷的部族溝通,派郎中唐蒙(曾任鄱陽令)修治通往夜郎(貴州西部一帶)西(bó)中(四川宜賓一帶)的道路。唐蒙在巴、蜀二郡征用民工過多,又殺了他們的首領,並在西南一帶大肆騷擾,這引起了巴、蜀百姓的驚恐和不安,於是那裏就發生了騷亂。漢武帝聽到這個消息,就命文人司馬相如責備唐蒙,又命他寫《諭巴蜀檄》,解釋唐蒙的騷擾不是漢武帝的旨意,又威脅巴蜀人服從漢朝的命令,司馬相如在檄文中寫道:“邊境郡縣的士卒們,聽說要打仗,他們人人都挽弓衝鋒,執戈向前,汗流浹背,緊緊相隨。個個爭先,唯恐落後。他們迎著敵人的刀刃,冒著如蝗的飛箭,為了正義,決不徘徊退縮;寧可戰死,也不願做逃兵,他們滿懷義憤,如同自己有深仇大恨。難道他們願意死、厭惡生嗎?難道他們不是在編的大漢國民、與你們巴蜀百姓不屬同一個帝王管轄嗎?他們深謀遠慮,從長計議,急國家之所急,替國家排憂解難,心甘情願盡到自己的責任。”司馬相如的檄文,是為了說服巴蜀老百姓能夠顧全大局,聽從漢朝的命令的。他的文章果然奏了效。巴蜀一帶暫時安定下來,修路的工程又開始進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