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馬援銅柱”表示將領征戰邊地建功立業。
【出處】此典出自《後漢書·馬援傳》:“援將樓船大小二千餘艘,戰士二萬餘人,進擊九真賊征側餘黨都羊等,自無功至居風,斬獲五千餘人,嶠南悉平。《後漢書·馬援傳》注引《廣州記》曰:‘援到交阯阯,立桐柱,為漢之極界也。’”
公元41年,光武帝劉秀拜馬援為伏波將軍,派遣他率軍到交阯郡平定征側、征貳的叛亂。兩年後,直到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馬援才傳來捷報,斬殺了征側、征貳。
馬援率領大小戰船兩千多艘,戰士兩萬多人,攻伐九真郡造反者征側的餘黨都羊等眾。從無功縣到居風縣斬殺和俘獲了五千多人,嶺南一帶完全平定了。馬援到交阯郡之後,就在邊界上豎立兩根銅柱,以作為漢與南方諸國的疆界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