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鑿開牆壁借來光亮。形容人刻苦好學。
【出處】晉·葛洪《西京雜記》。
西漢時的丞相,著名文學家匡衡,小的時候家裏很窮,買不起蠟燭來供他晚上讀書。勤奮好學的匡衡不想虛度了晚上的時光。
匡衡的鄰居家裏日子過得挺好,每天晚上都點起蠟燭,屋裏照得通亮。他想到鄰居家裏去讀書,可是遭到了拒絕。後來,匡衡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偷偷地在牆壁上鑿了一個小洞,鄰居家裏的亮光就透過來了,他把書本對著這光,讀起來也挺方便。
匡衡讀的書愈來愈多,可是他沒有錢去買書,怎麼辦呢?有一天,他發現縣裏有一個財主,家裏堆放了許多書,他就去幫助財主家幹活,不要工錢。財主很奇怪,問他:“小夥子,你為啥白白給我家幹活呀!”匡衡也不隱瞞,就說:“我給你幹活,不想得到工錢,隻想借你家裏的書看看,不知你答應不?”
財主非常高興,就把家裏的書,全都借給他。後來,匡衡終於成就了學業,並被漢文帝拜為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