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迷霧重重的地理謎團(5)(2 / 3)

“景山坐像”之謎

1987年1月,國家測繪局測繪科學研究所在北京地區航空遙感成果展覽會上,公布了八年前的一個發現——用遙感拍攝的位於北京故宮之北的景山公園平麵園林圖像,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這個圖像酷似一尊閉目盤腿打坐的人像:園林北部壽皇殿建築群是“坐像”的頭部,大殿和宮門組成眼、鼻、口,眼眯著,帶笑容;胡須是鬆柏;肩、胸、手、腿是南部那座山。後來這個圖像又被稱之為“景山坐像”。幾年來,盡管科技、考古人員為此作了大量的研究考證,仍收獲甚微。

有的學者指出:“景山坐像”是人為的,它代表了古人的一種永恒的意願。景山公園在北京西城區,故宮神武門對麵,元代本為大都城內的一座土丘,名曰青山。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為營建宮殿,將拆除的元代舊城和挖掘紫禁城護城河的渣土加堆其上,取名萬歲山。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改名景山。景山公園有五峰,東西排列,古柏參天,風景宜人。身臨中峰,可俯瞰北京城秀麗景色。從種種跡象來看,明人之所以別出心裁地塑造出“景山坐像”,以象征明朝的江山永固長存。

據傳,朱棣之所以能夠得到皇位,是因為得到了真武帝神的幫助,於是在即位初期就想建宮觀來報答真武神。而由於朱棣特別推崇道教,所以在進行道教建築設計時或許聽取了道家的意見,甚至有道士參與。道教秉承朱棣旨意,別具匠心地設計建造出了“景山坐像”這一建築奇跡。然而,由於在史書上找不到絲毫的證據,所以這一說法也常為人所懷疑。

武當山拳法研究人員譚大江認為北京“景山坐像”與武當山“紫霄坐像”均為道家養生圖示。“紫霄坐像”是數年前譚大江與有關人員在武當山古建築群研究中的一個新發現,他們認為武當山紫霄宮建築群與其周圍山勢地形是根據人體形象巧妙安排的。景山公園的建築布局、方位以及建築景點的名稱都符合道家內功修煉的術語要求,而道家修煉功的術語從來都是以隱語出現的。而之所以設計的如此巧妙而不易為人所察覺,是認為他們又不願將“天機”廉價地送給“俗人”,因此故作玄機地等待“有緣人”的發現。

根據乾隆十五年的京城全圖考證,壽皇殿的兩側都有許多房屋,西側有七百多間房屋,東側有一百多間房屋,還有兩套院落,如果這東西側的房屋和院落同時存在的話,對景山人像的形成也會有一些影響。景山人像是古人有意為之,還是一種偶然的巧合?一直沒有定論。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著名建築大師梁思誠的愛徒羅哲文先生認為,現在關鍵是古人當初設計或改建景山園林的時候,是不是有意識地把它做成為一個人像,也許就可以解開這個謎團。目前仍然找不到原始設計圖紙,從許多文獻上也查不到。但是景山人像作為探索話題是有意義的,起碼令人感興趣。

神秘現象關鍵詞:景山坐像真武帝神紫霄坐像

紹隆禪寺的“活地”之謎

在鎮江千年古刹紹隆禪寺內,有一塊比八仙桌略大一些的地方,以每年約1厘米的速度微微隆起,使得鋪在上麵的地磚自然升高,形成“饅頭狀”。過了十年八年不得不鏟一次土,鏟平後不幾年又凸起如初。這一千百年來久已出現的奇異現象,令人難得其解。

這塊“活地”長2.5米,寬2米,上麵鋪著羅地磚,由於地麵自然升高,四角的羅地磚已被撐裂,分成兩片。據悉,這塊“活地”每年約以1~3厘米的速度微微隆起,使得鋪在上麵的地磚自然升高,由於給僧人做佛事行走帶來不便,一般十年左右,他們就不得不鏟一次土,鏟平幾年後又會凸起如初,至今依然。千百年來有很多人試圖前來揭秘這一奇異現象,但均無結果。

據寺中主持介紹,紹隆禪寺始建於唐朝寶曆年間(公元825年)。一高僧雲遊到此,發現了這塊“活地”,認為這是“龍舌”,是神聖吉祥之地,於是就在此建寺。然而不久因一場大火夷為平地。宋紹光年間(公元1132年),曾經在原址重建,但後來又一次毀於火災。如今的寺廟是明朝萬曆14年再次修建的,開始名叫蓮覺寺,不久改稱為紹隆禪寺。

清康熙23年,康熙皇帝南巡江南之際,曾來到紹隆禪寺(當時叫蓮覺寺),並為蓮覺寺賜名為靈覺寶寺。同時感覺靈巨額寶寺的地形似龍脈,有富貴之象,於是為靈覺寶寺題寫匾額並上書“上有奇突山峰,下顯真像龍脈”的包柱匾,永存寺中。可惜的是,此禦筆在“文革”動亂中被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