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排片也救不了文藝電影(1 / 1)

圈子

《念念》和《闖入者》的票房加在一起還不到1000萬,在動輒過億的國內電影市場,這樣的成績很難讓創作者接受,尤其是為作品付出了心血的導演。

《念念》和《闖入者》的導演都發出了聲音。王小帥在“致觀眾信”中,對院線排片表示了不滿,並希望“我的觀眾,請你挺我”,張艾嘉則說“我接受票房的事實,但我不認為這是失敗”。

兩部電影的低票房,真實反映了中小成本文藝電影的生存現狀。雖然王小帥回避文藝電影,采取了嚴肅電影的說法,但在觀眾那裏,這兩部電影仍帶有鮮明的文藝片痕跡。如何洗脫電影的文藝形象,讓有想法的嚴肅電影贏得票房,應該成為堅守電影品質的創作者們思考的問題。

並非沒有成功者。《歸來》、《白日焰火》這兩部電影,都可以劃歸嚴肅電影行列,包括《狼圖騰》,也被認為是創造了文藝片的最好票房成績。這些在票房上贏得尊重的電影,無一例外都在用商業電影的外殼來包裝作品的文藝內核。說直白點,假若文藝電影傳遞的核心價值是苦澀的,那麼在中國現有的電影市場環境下,就必須要塗抹一層甜蜜的商業元素,觀眾才有興趣為之埋單。

拍了數部優質文藝片的顧長衛,投身商業電影創作後拿出了一部《微愛》,《微愛》的票房,要高於此前他所有作品加在一起的票房。這是一部文藝片導演麵對商業的妥協,這種妥協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為自己贏得票房,積累到經驗之後,再拍既有口碑又有票房的電影,這成為文藝片導演曲線自救的方式。

眼下的中國電影市場,很蓬勃的表麵下掩藏著很殘忍的現實:想把控自己的審美不被市場左右,就要另尋生路,像賈樟柯那樣;想要在票房方麵有所作為,就要按照商業規律去拍片,這個市場暫時還沒給理想主義者留下空地。就算院線給《闖入者》排片高達40%,它的票房照樣也難翻番,反而會激發那些看不成商業片的觀眾的憤怒情緒。

文藝院線遲遲難以建立,也是因為嚴肅電影缺乏達到一定基數的觀眾群。有位網友說的觀點雖然刻薄但不乏道理:“一旦有了文藝院線,文藝電影就再沒借口了。”

對於喜歡嚴肅電影的觀眾來說,對王小帥的失望情緒給予安慰,並買票看片對他表示支持,是唯一能做的事。但要明白,就像排片救不了文藝電影一樣,以支持的態度去看一部電影,本身也不符合電影傳播的規律,觀眾是用好電影征服的,而不是以捧場者的角色去為一部電影站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