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站
這是一部兒童題材電影,影片以小明月的暑期日記本為時間順序,講述了明月在對爸爸死因的懷疑中,排斥甚至痛恨媽媽尋找新歡,並在一個從孩童過渡向青春期少女的夜晚,以做夢的形式爆發了內心的不滿,實現了為爸爸的複仇。
但是最終她還是逃不過現實的殘酷,一個單親孩子擔心的最壞事情還是發生了,媽媽和她認定害死爸爸的人結婚了。其實故事並不新穎甚或有些老套,但是影片以一個女性的視角分析了單親孩子對父母再婚問題內心的恐懼、排斥甚至痛恨,而他們卻又無能為力的現象。
同時又反映出人性中對自我隱私的保護以及因不滿現實而為自己臆想出理想生活狀態的本能。這一點影片是通過杜明月一個假期有兩個版本的日記,一本記錄著血跡斑斑的現實生活,一本記錄著夢幻國度裏構想的生活揭露出來的。
影片《明月的暑期日記》中導演開頭第一個奠定全片壓抑的情感低調的鏡頭是采用的固定鏡頭表現的,在接下來的教室收日記本以及杜明月找老師要回日記本的故事講述上導演也是采用固定機位、畫麵穩定的鏡頭來表現的。
七月三號早晨明月背起書包去領通知然後正式開始暑期生活,鏡頭自然的轉換成了手持攝影,似乎正暗示了為什麼明月不想放暑假,晃動的鏡頭是動蕩生活的開始,一切都充滿了不確定性。一直到影片結尾,她蹲在水邊晃動的鏡頭似乎暗含著她的未來遙不可測。
她想要的生活是媽媽做好了她愛吃的飯,鼓勵她拿什麼獎都不重要,隻要她快樂的成長就行。現實生活中是當她要出門的時候,一身性感血色紅裙的媽媽,衣衫不整的躺在小船裏飄飄蕩蕩的歸來,幾個近景鏡頭表現出此時明月緊張、痛苦又無可奈何的情緒。
對於一部小製作來說,美美帶明月逛夜市的拍攝無疑會有些難度。但是夜市上快速切換著遭亂的場麵裏美美讓明月吃這吃那和明月不快樂的近景鏡頭,很好地表現出明月內心對媽媽複雜、矛盾的感情糾葛。
明月痛恨媽媽和那個與爸爸的死有著千絲萬縷聯係的男人一起,但她又買了一條因產卵沒人要的紅色金魚,並叫它美美,說明她對媽媽又存有可憐、同情的心理。噪雜的世界裏,跟她在一起的隻有媽媽一個人,她還是選擇為自己找借口消除了對美美的一些怨恨,出現了全片唯幾秒鍾的快樂。
影片似乎沒用多台機位拍攝,也許是條件的限製,本片導演在有限的條件裏將場麵調度處理的很好。明月的家被設置在了水中央,這無疑給許多鏡頭增添了畫麵感。家裏發生的戲占了很大的比重,滴水的清晨透過窗欞,外麵水中送水貨的船緩緩的從景深處向前移動,然後明月從鏡頭前探入身體,不但產生了一個特別有層次感的縱深鏡頭,還很好的展現出這就是她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
關於表現兒童題材的電影優秀的有很多,像《天堂的顏色》、《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小鞋子》等,無論是在電影還是現實中孩子這個特殊群體,他們通常在現實的家庭生活中沒有發言權,沒有選擇權,太多的事情都是被動的,但是在他們的內心世界裏,他們有自己的期望和想法。
影片《明月的暑期日記》中大都是杜明月的內心獨白,真實的台詞沒有幾句,幾乎接近失語。用她內心的獨白說“小孩子的話,從來都不重要”,這句話戳中了孩子的世界與大人的世界之間的隔膜。
許多時候孩子對大人們的那些牽扯著他們的世界是否和平快樂的事情也有著自己的看法,但是曾幾何時大人們關心過一個孩子的心聲。同樣孩子也無能為力,《明月的暑期日記》裏明月也沒有離開家庭的能力,沒有阻礙媽媽的能力,更沒有抓出殺死爸爸凶手的能力。
夢境也越來越多地成為處理人物心理問題的法寶,《盜夢空間》利用夢境盜取商業機密,《催眠大師》利用夢境進行心理治療,而《明月的暑期日記》利用夢境來釋放明月內心的痛苦、仇恨,實現思想上行動的實施。
影片中夢境開始的部分沒有虛幻特效的修飾,她像現實一樣逼真的殺死了那個男人;夢境的後半部分采用了似真似幻的藝術表達,鏡頭從明月穿著白色單純的衣服轉換到穿著美美那件性感的紅色裙子,一條意象的紅色金魚從明月的裙底遊向水中,導演實現了一個女孩走向青春期的轉換。
影片最後,是明月臉上充滿痛苦表情的特寫鏡頭,畫外音是明月交給老師看的第二本日記的內容,這時聲畫搭配產生的效果仿佛是一點點撕開了一個孩子掩蓋著的那顆痛苦的心。
她描述的是她想要的家庭,一個有媽媽疼愛、溫暖、正常的家庭,是一個她想要的生活,她想要的假期而已。我們能說她交給老師看的這本日記不是真的嗎?隻不過一本是她埋藏內心的真實生活,一本是她幻想擁有的幸福生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