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有些人死去,而另一些人永生,那麼死將確實成為可怕的折磨。

〔法〕拉布呂耶爾:《品格論·論人類》

雖然人生充滿了苦惱,可是死亡卻更加苦惱。

〔俄〕克雷洛夫:《克雷洛夫寓言·農夫和死神》

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生物能混得過死。

〔俄〕屠格涅夫:《美人梅奇訶的卡西央》

死雖然好,但死中沒有愛。

〔美〕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畫像》

當死亡來臨時,你會發現它是你曾經有過的最輕鬆、最幸福的經驗之一。

〔美〕艾迪·利肯貝克:《智慧的錦囊》

人無論在哪兒,也無論幹什麼,他的忠實夥伴,——死亡——都會永遠跟隨著他。

〔南非〕阿索爾·富加德:《希茲尉·班西死了》

從我們誕生的那一刻起,死亡就已經開始。

〔古羅馬〕塞涅卡:《瘋狂的赫拉克勒斯》

如果我們並不害怕死亡,我相信永生的思想便絕不會產生。

〔英〕羅素:《我的信仰》

生之本質在於死。因此隻有樂於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

〔法〕蒙田:《隨筆集》

人在生命結束的時候,死,叫做走;在開始的時候,走,卻等於死。

〔法〕雨果:《悲慘世界》

在生存中,必定就有死的存在。

〔德〕哈特曼·亞威:《可憐的海恩奇》

死亡是今生而不是來世的一部分。

〔羅馬尼亞〕伊麗莎白·比貝斯科:《避風港》

死亡隸屬於生命,正與生一樣。舉足是走路,正如落足也是走路。

〔印度〕泰戈爾:《飛鳥集》

生與死隻是腳下的奴仆。

〔印度〕泰戈爾:《被俘的英雄》

入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中〕老聃:《老子》

死生為晝夜。

〔中〕莊周:《莊子·至樂》

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

〔中〕李白:《擬古十二首》

死生,大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苟免,貪者不可以苟得出。

〔中〕歐陽修:《唐華陽頌》

對待死亡逃避死亡的人是追逐死亡。

〔古希臘〕德謨克利特:《著作殘篇》

賢者既不厭惡生存,也不畏懼死亡,既不把生存看成壞事,也不把死亡看成災難。

〔古希臘〕伊壁鳩魯:《著作殘篇》

聰明人應該活到他該活的羅歲,而不是活到他喜歡活的歲數。

〔古羅馬〕塞涅卡:《書信集》

因別人的意誌而死,你就等於死了兩次。

〔古羅馬〕賀拉斯:《箴言》

生存的久遠習慣使我們厭惡死亡。

〔英〕托馬斯·布朗:《甕葬》

任何理解生命意義的人,決不會害怕死亡。

〔英〕托馬斯·多勒:《格言集》

我們越是意識到生命的空虛,就越厭惡死亡。

〔英〕赫茲裏特:《熱愛生命》

死亡必須有別於垂死,這二者時常被人混淆。

〔英〕西德尼·史密斯:《回憶錄》

最好的死亡是突如其來,莫能防止。

〔法〕蒙田:《隨筆集》

凡在世時就將死亡置之度外的人,往往雖死猶生。

〔法〕蒙田:《隨筆集》

道德賜給我們的最大祝福便是輕視死。

〔法〕蒙田:《隨筆集》

很少有人認識死亡。人們通常並不是靠決心,而是靠愚鈍,靠習慣來忍受它,大多數人赴死隻是把它看作一件不得不接受的事實。

〔法〕拉羅什福科:《道德箴言錄》

死亡可以消除一切;則是我們不要離開生命:與其死去,不如受苦,這是人們的箴言。

〔法〕拉封丹:《拉封丹寓言選》

不去想它,然後坦然接受——這是對待死亡最好的方法。

〔法〕帕斯卡爾:《思想錄》

人自然賦予我們的一切厭惡感中,最強烈的是對死亡的厭惡。

〔法〕盧梭:《愛彌兒》

不怕死的人還會畏懼什麼。

〔德〕席勒:《海盜》

一旦一個人在死亡麵前無所畏懼,那麼一切都屬於他。

〔俄〕列夫·托爾斯泰:《托爾斯泰傳》

他並不象一般人所想象的,而是更幸運。

〔美〕惠特曼:《草葉集·自己之歌》

人是他自己生命的主宰,也是他自己死亡的主宰。

〔阿根廷〕博爾赫斯:《一個厭煩了的人的烏托邦》

忙時不亂性,須閑處心神養得清,死時人動心,須生時事物看得破。

〔中〕洪應明:《菜根譚》

榮與辱共蒂,厭辱何須求榮;生與死同根,貪生不必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