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盲從因襲過莫大焉(1 / 3)

最有獨立性格的拉爾夫·瓦多·愛默生有一句名言:“要想成為真正的人,必須要做個不盲從因襲的人。你心靈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當你放棄自己的立場,而想用別人的觀點去看一件事的時候,你便有可能產生錯誤。”

這段話對喜歡強調“由別人的觀點來看事情”以增進人際關係的人來說,無疑將產生強大震撼。

愛默生的話也可以這樣理解:“要盡可能由他人的觀點來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觀點。”假如成熟能帶給你什麼好處的話,那便是無論遇到什麼因素,都能發現自己的信念以及增強實現這些信念的勇氣。

涉世未深的年輕人,常常會害怕自己與眾不同……無論是穿著、行動、言談或思考模式,都盡量與自己所屬的圈子認同。家裏有青少年的父母,最害怕聽到這樣的話:

“莎莉的媽媽都讓她搽口紅。”

“別的女孩像我這樣的年紀,都和男孩出去約會了。”

“老天爺,你們要我當個老怪物嗎?沒有人會在11點鍾以前趕回家的。”

……

小孩子一般都喜歡與同年齡的人做相同的事,他們很在乎朋友或玩伴對自己的看法。他們需要被自己的同伴接受——這是他存在的最重要證據。假如同伴之間的標準與父母的標準發生衝突,對他們也會造成極大傷害。對身為父母的人來說,這也正是最讓他們棘手的事。

當我們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又沒有以往的經驗可以參考的時候,最好的方法便是順應一般人的標準——直到我們自己的經驗和信心足以給我們力量,然後才能照著自己的信念和標準去做。若是還不清楚自己反對的對象或理由便貿然從事改革,那麼等待你的必然是失敗。

隨著見識的增長,時間會讓我們歸結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價值體係來。舉例來說,我們會發現誠實是最好的行事方針。這不僅是因為許多人這麼教導我們,我們自己的觀察、經曆和思索的結果也這樣告訴我們,認為犯罪的代價是不值得的。令人高興的是,對整個社會來說,大部分人都對某些生活上的重要基本原則表示同意,否則,這個世界就是另外一種麵目了。

當然,大眾準則也有受到考驗的時候,它會隨時被一些不隨波逐流的人挑戰——這便是文明進步的動力。比如,人們一向對行之有年的奴隸製度不敢貿然表示反對,直到有少部分前衛人士起來大聲疾呼,最後才逐漸得到響應。還有,酷刑逼供、剝削童工、不人道的刑罰、產品誤示等等。這些不合理的現象,一度為大部分人所接受、承認,直到有少部分人起來反對,並堅持到底,才被權力機構逐漸廢除。

敢於標新立異,提出自己的見解並非易事,至少不是件愉快的事。有時,甚至還有危險性。所以,大部分的人寧願順應環境,躲在人群當中接受保護,對各種統治者的領導毫不質疑或提出反對——我們不敢做與眾不同的事。我們並沒有體會到,這種安全其實是虛偽的。大眾心理都是隨波逐流,隻有那些不合情理的事落到自己頭上時,才會有所觸動。

像追求安全感一樣,人們順應環境,往往最後變成了環境的奴隸。人的真正自由,是在接受生活的各種挑戰,是要不斷奮鬥,並經曆各種爭議。著名的戰地特派員愛特加·莫勒曾說過:“一般男女並不因追求消極性的德行——如順應環境、安全或一般所謂的幸福——而達到人格的完整性,而是憑借承受重擔以達到卓越的境地(這也是最大的幸福)。健康的人從不逃避困難,我們的祖先因為了解這一點,才使人類有了今天的發展。”

前麵曾討論過接受責任的必要,並認為這是邁向成熟的第一步。由這個觀點來看,成長應解釋成:在父母的保護蔭庇之下,逐漸走向自我發展的廣闊世界。

成熟了的人們,不應再後退躲進怯懦者的避難所裏,而是應該去順應環境;沒有必要隱藏自己的鋒芒,盲從別人的思想,而要凡事有自己的觀點。

有一種有堅強性格的人,並不需要你向他們發表什麼有關人性價值的長篇大論。這種人通常為熱誠的使命感所驅使,因此變得義無反顧——這種強烈的使命感,使他們能不顧一切地去麵對各種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