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陶樂絲的女兒達娜將一把小椅子搬到廚房裏,她想站在上麵去拿冰箱裏的東西。陶樂絲一看到這一情景,急忙衝過去,但還是沒來得及防止女兒從椅子上摔下來。當她扶起女兒,看她摔傷沒有。這時隻見達娜朝張那椅子狠狠地踢了一腳,並且氣鼓鼓地罵道:“就是你這壞家夥,害得我摔倒了!”
假若你是有心人,你一定會聽到或見到更多類似的故事。對孩子們來說,他們的這種行為是極其自然的。他們喜歡責怪那些沒有生命的東西,或是毫不相幹的人物,似乎這樣就可以減輕自己跌倒的痛苦。
孩子們的這種表現是相當正常的。但是,如果將這種反應行為模式和習慣一直持續到成人期,那可就有問題了。自古以來,人們就普遍存在著一種諉過於人的不良傾向。偷吃了禁果的亞當,最後就把過錯全都推在了夏娃身上:“就是那婦人引誘我,我才吃了。”
我們走向成熟的第一步應該是敢於承擔責任。一個人生活在世上,就應麵對生命中的許多責任,絕不可在受難或跌倒的時候,像孩子一樣去踢椅子出氣。
為什麼很多人都喜歡諉過於人呢?細想一下也不奇怪,因為責怪別人比自己擔負起責任心裏要輕鬆得多。想想你自己,你是否經常喜歡責怪父母、師長、丈夫、妻子或兒女,我們甚至還喜歡責怪先祖、政府以及整個社會。最無誌氣的是責怪自己不應該來到人世。
對心理不健全的人來說,他們永遠都可以找到一些理由——當然是外部環境的理由——以解脫他們自身的某些缺點或不幸。比如,他們的童年極為窮困、父母過於貧苦或過於富有、教導方式過於嚴格或對於鬆懈、沒有受過教育或健康況惡劣等等。
還有一些人埋怨丈夫或妻子不了解自己,或是命運與自己作對——我們有時不禁要感到奇怪:為什麼這個世界要一致起來欺負這些人呢?你仔細想一下就會明白:對這些人來說,他們從沒想到要去克服困難,他們想的是先去找一隻替罪羔羊。
在卡耐基成人教育班上有一個學生,在訓練學員記憶別人姓名時,那位學員表示:“我希望老師不要指望我能記住別人的姓名,這正好是我的弱點。我的記憶有問題。”
“真的嗎?”老師問道。
“是的。”她回答道,“我家族的記憶力一向都不好,所以,我也不期望在這方麵有什麼改善……”
“小姐,”老師誠懇地說道,“人的問題不在遺傳,而是一種惰性。因為你認為責怪家族的遺傳要比努力提高自己的忙力要容易得多。請你坐下,我來證明給你看。”
老師輔導她做了幾個簡單的記憶訓練。由於她十分專心,因此效果極佳。當然,要她改變原有的觀念需要一些時間,由於她願意接受老師的建議,終於克服了困難,記憶力也有了突飛猛進的變化。
如今的為人父母者,除了記憶力衰退之外,還有各種大小事情會遭受兒女的抱怨,範圍從掉頭發到日常生活的許多挫折等。
有一名年輕女子,她常常抱怨自己的母親如何影響她的一生。原來這個女孩子還很小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守寡的母親隻得外出工作,以維持生活並教育年幼的女兒。由於這位母親能幹又肯努力,因此後來成為極有成就的女實業家。她細心嗬護女兒,讓女兒受最好的教育,但她的女兒卻把母親的成功視為自己人生的最大障礙!
這位幼年喪父的女孩子說,自己的童年完全被毀壞了,因為她隨時處在一種“與母親競爭”的生活狀況裏。她的母親迷惑不解地說道:“我實在不了解這孩子。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努力工作,為的就是想給她創造一個比我更好的條件,使她健康地成長。但不知為什麼,我隻是給她增添了一種壓力。”
這位母親的想法並非有錯,但是無數的成功人物並非都有舒適的生活。像喬治·華盛頓,他雖沒有高貴出身或功績顯赫的父母,但他一樣能推動,成為舉世聞名的人物。再如亞伯拉罕·林肯,他幼年的物質條件極為匱乏,一切都要靠自己的辛勤勞動,這也沒有對他產生什麼不良影響;而且林肯也從沒有想要去責怪他人。他曾在1864年做過這樣的陳述:“我對美國人民、基督教世界、曆史,還有上帝最後的審判——均負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