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對於所有經驗、行為和個體均可以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態度。他可以研究一種經驗或行為本身,把它們看成是獨一無二的、特征鮮明的。
也就是說,把它們看成是與整個世界上任何其他經驗、人或行為迥然不同的;或者,在對經驗作出反應的時候,他也可以不將它們看成是獨一無二的,而是將它們看成是典型的,亦即將它們看成是這一或那一經驗類別、範疇或標題中的一個例證或代表。這意味著,他在檢查、注意感受或體驗某一事件時不是很嚴格的。一位檔案員隻消查看幾頁檔案,便可將它歸入甲類或者乙類。
上麵提到的那種心理學家的反應就與這位檔案員的反應相似。我們可以用“標簽化”一詞來表示這種活動。對那些不喜歡新詞的人來說,“BW似的抽象活動”一詞也許更好一些。其中的字母B和W代表柏格森和懷特海,這兩位大思想家對我們理解那種危險的抽象活動貢獻最大。
伴隨著研究和討論心理學基礎的基本理論,引申出一種區別。總的來說,絕大多數人的心理活動都是這樣進行的,即好象現實是固定不變而不是發展的(是一種狀態而不是一個過程),好象它是分離的、附加的,而不是互相聯係、形成格局的。
這種對現實的動力學方麵和整體論方麵的盲目無知造成了學院派心理學的諸多弱點和淺薄。即使如此,我們還是沒有必要製造一個相互對立的二歧式,或者選擇一個製高點來作戰。在這裏既有穩定性又有變化,既有相似性又有差異性。“整體動力論”也有可能象“原子靜態論”一樣片麵而不切實際。如果說我們強調一方而犧牲另一方的話,那是因為要把這幅畫圓滿,恢複平衡,這樣做是完全必要的。
根據這些理論,我們來討論認知問題。但好多認知被加上了偽裝,往往被確定的認知卻又是二手戲法下的認知替代物。人都是生活在流動變化的現實中的,但人又往往不願承認這一事實,由此造成的那些生活的迫切需要就使得這樣一些戲法成為必需品了。對這一看法我們非常有必要說明一下。由於現實是動態的,又由於多數人隻能較好地認識靜止不動的東西,這樣我們的大量注意、感覺、學習、記憶和思想所處理的,實際上僅僅是那些從現實中靜態地抽象出來的東西或者某些理論建構罷了,而不是現實本身。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旨在反對抽象化和概念。為了避免這種誤解,我想明確表示,離開了概念、概括和抽象化,我們將無法生存。但是至關重要的是,它們必須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之上,而不能空洞無物;它們必須立足於具體現實之中,與具體現實融為一體;它們必須要具備有意義的內容,而不能隻是一些詞句、標簽和單純的抽象概念。所論述的是那種病理學的抽象活動,那種“把具體事物簡化歸結為抽象概念的活動”,以及抽象活動的各種危險性。
注意的概念與感覺的概念之間的差別在於,注意的概念更多的是表示有選擇性的、預見性的、具有組織功能和流動性的行動。這些行動不一定是完全由人所注意的現實的本質來決定的,不一定都是純粹的和新鮮的反應。注意也要由個體有機體、人的興趣、動機、偏見以及過去的經驗等等來決定,這是眾所周知的。
然而,下麵這一事實對我們的論點很有幫助:在注意反應中,我們可以覺察到新鮮的、自具特征的注意與陳規化的、標簽化的注意(通過這種注意,一個人可以在外部世界中辨認出一套業已存在於他的頭腦中的範疇)之間的區別。這就是說,注意完全有可能僅僅是為了在世界上辨認或發現那些我們自己放在那裏的東西,也就是說在經驗發生之前預先對它進行判斷。或者說,注意有可能隻是對過去的合理化,或者隻是為了努力保持現狀,而不是對變化的、新奇的和流動的東西的真正的認識。我們隻要注意那些已知的東西,或者將那些新奇的東西改換成熟悉的東西的形狀,相信這可以輕易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