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 我史玉柱不會休克

第一章 老百姓的錢我是一定要還的

關於破產,我想強調一點,即使巨人破產,我個人也要還老百姓這個錢。曾經有債權人想提請破產,後來又沒有提。

因為巨人就剩個巨人大廈,進入破產程序大廈就要拍賣,拍賣是拍不出多少錢的,因為全要現金,再扣掉律師費,他一算拿不到多少錢。

——摘自《史玉柱2000年在央視複出,誓言還債時講話》

背景分析

1998年巨人倒塌,史玉柱身負2.5億巨債。在當時,一度被香港的媒體譏諷為“中國巨負”。最為吊詭的是,巨人大廈的買主中多的正是香港人。

事實上,巨人集團的財務狀況,並沒有那麼糟糕。至少在巨人倒塌時,巨人並非“資不抵債”。

看一下根據史玉柱整理的巨人集團資產負債基本情況:

負債:2.5億

香港1億樓花,國內5000萬的樓花,1.5億

保健品的原料、電腦和其他成本,1億左右

資產:5.2億

巨人大廈,審計結果是1.7億。包括土地使用費;設計費,1000多萬港幣,工程費。

巨人集團產權下的1萬平米的辦公樓,購買裝修費,5000多萬。

也就是巨人集團的固定資產實際約為2.2億。

應收賬款3億

實際上,單就這個資產負債情況來看,當時的巨人集團,並非外界渲染的已經徹底破產。理論上說,巨人的財務並沒有惡化到完全不可收拾的地步。

可是為什麼短短幾周內,巨人就被形式上宣告破產了呢?

因為,史玉柱的現金流意外的被“截斷”了。這就像窒息性休克一樣,短期內,史玉柱的巨人集團,因為流動資金的匱乏失去了活力。最終在惡性循環中倒下。

“3億應收款裏麵有1個億是進二結一,一直信譽很好,不會出問題;另外兩億跟管理相關,討起來是有難度,不能全部討回來,但力度大一點,打打官司,就能多回來一點。媒體一說巨人破產後,情況就變化了;你欠別人的,一點都賴不掉了,人家都追上來了;別人欠你的,他以為巨人破產了,不給你了,至少他跟你拖,而這個債務隻要拖滿兩年,(從)法律上(講)就不能追了。”

史玉柱無可奈何:“所以應收款這塊就沒有了。”這個時候的史玉柱和巨人集團,突然失血,連起碼的自救手段都沒有。在最困難的時候,巨人集團連訴訟的流動資金都無法拿出,畢竟,想要拿回賬款,需要先交一筆訴訟費和律師代理費。

史玉柱想過申請破產,不過在那時,中國還沒有破產法,因此巨人集團隻能拖著。

2001年1月30日,一家名為“珠海市士安有限公司”的企業在《珠海特區報》上打出收購珠海巨人大廈樓花的公告,聲稱以現金方式收購珠海巨人集團在內地發售的巨人大廈樓花,收購方式有兩種:一是以100%的價格收購,分兩期支付,即現期支付40%,2001年年底再支付60%;二是以70%的價格一次性收購,收購時間為1月31日至2月15日。

史玉柱說:“類似的爛尾工程在珠海有100多家,但像我們這樣還錢的,是唯一一家。從法律上來看,我們隻能采取由第三方收購的方案。”至此,史玉柱的還債之路才結束。

從珠海失敗後,史玉柱從朋友處獲得50萬元資助,從江陰起步,輾轉南京,然後進軍上海。依靠腦白金東山再起,史玉柱在長江三角洲長驅直入,迅速打開了市場,並擴展到全國,到2000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

2001年1月,史玉柱以“借錢還債”的形式重新麵對媒體,和他的巨人集團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2001年2月15日,對史玉柱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這一天是他舊債全部清償的日子。他說道:“我過去是給老百姓打工,幹的都是賺錢再給老百姓還錢的事。這個月15日以後才真正開始幹自己的事業。我自己的事業現在還沒有開始。”

“這些年很多人問我,將來的目標是什麼?我說將來的目標談不上,現在的目標很清楚,就是合法經營、獲取利潤。獲取利潤幹什麼?把老百姓的錢還上,然後才能談我的發展。……有個概念要糾正,我沒有說我站起來了。我還在那兒趴著呢,我隻是把那個(欠的)錢給還了,事業上(是現在才)剛開始,我現在開始創業,以前不是休克了嗎?現在我眼睛睜開了,但還沒站起來呢,可我想站起來。”

到2002年,史玉柱依靠腦白金的銷售,終於還清了老百姓的血汗錢。此時距離巨人失敗,他成為中國“負翁”已是第四個年頭。

拓展分析

史玉柱不欠老百姓一分錢債務,這一舉動在企業界中獲得了高度讚揚。中國的企業家管理,應當既不是個人主義,也不是人本主義,必須是二者折中,才符合國情。像史玉柱這樣的本體企業家,在失敗中完成了中國式管理的蛻變。這是一種不放棄企業家的個人責任和集體主義的文化傳統,又徹底擁抱個人主義管理策略的新方式。

聯想集團前董事長柳傳誌評價史玉柱還債時說:“當他做腦白金賺了第一桶金以後,忙著要還賬。當時對這點我真是認同,而且覺得也很不容易。摔了跟頭的人,甚至餓了肚子,更知道錢有多金貴,拿到了這個錢以後,還想到先把該還的賬還清,然後再重新起步。我覺得他就有做大事的潛質。”

在建立了成熟的市場經濟製度的國家。史玉柱本人和巨人團隊,並不一定要承擔財產責任。公司在現代社會,隻以公司資產為限負責。史玉柱的做法,實際上是傳統的合夥企業的做法,剝離企業合夥人,“一人做事一人當”地處理巨人大廈的債務。

美國管理學者認為,企業家以個人的方式表現企業的責任,是一種“封建主義“傳統。日本和東亞、東南亞的不少企業創業者,宣揚一種“人本主義管理模式”,最明顯的觀念就是“企業的名譽就是個人的榮辱”。日本的大企業以豐田、鬆下等企業最為典型,崇尚國家、集體至上的共同情感和利益價值,員工和管理者執行的是和諧的等級觀念,注重員工與管理者之間和諧關係的構建。

在日本管理方式還沒有流行時,中國的企業家們,也不自覺地在執行日本方式的“人本主義”。直到今天,不少本土管理學者,還把它看成是對抗西方“個人主義管理”的一種策略。

其實,這似乎是一種偏見。史玉柱的還錢,行為是一種剝離巨人集團影響後的團隊行為。史玉柱還錢,更多的是個人品質和形象的重新樹立。這是一種將集體和個人,在失敗中割裂的現代管理思維。至於旁觀者願意把巨人集團和腦白金的史玉柱聯係起來,那是另一回事。

一些企業家,之所以未能像史玉柱一樣東山再起,和這種錯誤的偏見高度相關。無法分清管理的責任,凡事盯上某種傳統的標簽,並不能讓企業更受尊重,對風險也於事無補。相反,還是企業家掩耳盜鈴的一種選擇。

在企業中一定要避免所謂“江湖氣”的管理,缺乏現代管理意識的擔當,否則會在宣傳和文化創新上讓企業處於尷尬的地位。

第二章 大家相信我還能東山再起

他們在喝酒的時候沒有一個人說我起不來,留下來的人都堅信我能東山再起,隻不過我們評估的是需要五年,實際上隻用了一年多就起來了。

——摘自《史玉柱回憶巨人失敗後核心團隊對自己的信任》

巨人大廈“倒塌”後,史玉柱一度十分痛苦。據當時的同事回憶,討債人紛至遝來,他把自己關在辦公室瘋狂地抽煙。

不久,史玉柱的一位老領導來看他,問他對未來的打算,他清清楚楚地告訴對方,自己有意轉向保健品行業。人們都認為保健品市場已經飽和,可史玉柱卻持自己的意見。

史玉柱向一位朋友借來了50萬元啟動資金。他說,“我以前借給過他500萬元,現在我向他借50萬元,借期半年,他肯定借給我。”在史玉柱的兜裏,其實還有張王牌,那就是“腦白金”。這款產品的研發在巨人危機爆發前已經基本結束,馬上就可以投放市場。腦白金的商業計劃、渠道銷售都很完備,萬事俱備,隻欠啟動資金這一東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