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點一盞心燈。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這是許多政治老師在講到“唯心主義”時常常引用的話,王陽明也因此被視作唯心主義的代表。在這個過於講求唯物主義的世界,唯心主義往往被批判、被忽略,王陽明也就一直為人們所忽略。

不可否認,王陽明“心是萬事萬物的主宰”的觀點確實屬於哲學中唯心主義的範疇,但如果狹隘地將王陽明貼上“唯心主義”的標簽,則是誤解了這位偉大的聖人創造心學的本意,他不過是呼籲人們認識並利用自己內心潛藏的強大力量,幫助人們修煉內心強大的自己,以便讓人生少些煩惱和痛苦,多些快樂和幸福罷了。

乘坐飛機的人能夠體驗到:飛機上升到一定高度,超越了雷雨交加的雲層時,將會出現一種奇特的現象,往下看去,盡管雲層下麵電閃雷鳴,下著傾盆大雨,雲層之上卻無一絲陰雲,充滿著朗朗陽光。這時的飛機,絲毫不受惡劣的外界環境影響,平穩地飛行著。

我們的心靈也是一樣,在一定的層麵下,會有種種烏雲遮蔽心性的光明,使我們生活在黑暗的陰霾裏。然而,當我們的心靈超越了一定的層麵時,同樣會發現,其上晴空萬裏,心靈獲得了一種全新的自由。當我們帶著這種更高的精神境界和追求,回到現實中來時,智慧和聰明仿佛被提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能用獨特的眼光來看事物,能發現一些以往不會注意到的細節規律,能承受更大的壓力和磨難,從而使自己的決策和行動似乎具有“神來之筆”。

早在戰國時期,孟子就提出了“萬物皆備於我”這樣一個觀點,認為萬物的知識和規律,都是人心中所具備的,一個人隻要“盡心、養性、反求諸己”,就可以發現它們。又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認識並掌握這種良知、良能有什麼好處呢?

王陽明認為,人心本神,本自變動周流,本能開物成務,所以蔽累之者,隻是利害毀譽兩端。如果我心不動,以順萬物之自然,隻是觸機神應,就能夠發揮良知妙用。在他看來,人的“心”本來就有著神奇的作用,如行雲流水般變動流轉於萬事萬物之中,反映著各層次事物的客觀規律。如果人能靜下心來,自然就能發現其中的規律,而把事情完成得十分完美。我們心靈的能力之所以沒有被發揮出來,是由於它被各種詆毀、讚譽等利害關係遮蔽了。如果能摒棄“自我”的束縛,保持我心不動,順應萬物之自然對待各種事情,心靈就能根據其客觀規律,作出自己精準的判斷,將別人看似異常神奇的良知妙用發揮出來。

雖然人心中包含著無窮的智慧,具備認識萬物的知識與規律的能力,但這種智慧和能力並不是已明明白白地擺放在那裏。因為每個人的心中雖然都有一個深藏的寶庫,潛力無窮,但由於我們的心靈早已為物欲、私欲、人欲所蒙蔽,致使人們無法挖掘出自身的潛能,並將其發揮出來。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心靈為自我和物欲蒙蔽,不僅不能獲得那種本能的智慧,就連基本的觀察判斷能力也會喪失。而為了獲得這種高層次的智慧和能力,需要進行自我思想鍛煉,即正心修身。

正確認識自我與天地自然的關係,是獲得更高智慧的前提。古人雲:“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隻有心靈達到一定高度,才能看到更深更遠的地方。心境提高了,人的智慧、能力和素質也會隨之提升。

然而,要讓心靈達到一定的高度,人們要以一顆虛靜清明的心去認真思考人生,正如儒家經典《大學》中所說:“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隻有心靈達到寧靜、安穩的境界後,人才能夠洞察萬物之規律,這時考慮問題才能周詳,處理事情才能完善。正如王陽明所勸誡的:放鬆你的心,使你充盈的“天理”立刻就會出現在眼前。因為,真正的生活在內心,一切鬥爭皆是心戰,內心的強大才是真的強大。

點亮一盞心燈,釋放內心的光芒與力量,就能修得一顆強大的內心,在浮躁的社會中獨享一份寧靜,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從而獲得內心的充實與幸福。

本書的編寫參考和借鑒了很多學者的論著與研究,在此對他們表示誠摯的感謝。由於編寫者本身能力有限,對於先儒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並不能完全把握,難免有所疏漏,望廣大讀者朋友們給予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