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輯在思考中發現你的財富(3 / 3)

後來他倒過來想:這個村子既然什麼出產都沒有,隻有貧窮落後,那就設法出售它的貧窮落後。

於是他向村民提出:你們要想富起來,又沒有什麼產品和資源可以出售,那就隻有出售你們的貧窮落後。從現在起,你們就不要再住在房子裏了,要住到樹上去;不要再穿布做的衣服了,要披樹葉、獸皮,你們要像幾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宗那樣生活,這樣城裏的人就會來參觀、旅遊,你們就可以富起來了。

村民們最初聽了都覺得太荒唐,後來在這位專家的一再解釋、說服下,大家最後隻好同意試一試。經過記者的一番報道宣傳,很快便引來了大批好奇的旅遊者。這個村子很快便富起來了。

故事感悟:

一切事物和問題都依賴於一定的內外部條件,其中的某個重要條件一旦有所顛倒,必將會引起事物和問題也發生相應的改變,因而就事物或問題的某個重要條件倒過來想,有可能獲得對事物的新認識,想出解決問題的新辦法。

不要扼殺思維的火花

苟學而不思,此理終無由而得。

——羅欽順 

有一次,小約翰竟然把一塊金表給拆開了,要知道這塊表是爺爺留下來的遺物。父親一直十分珍惜,總是帶在懷裏,從不離身。不久前他還說表出了點故障,必須拿去修理,哪知被他這個調皮的兒子給翻了出來。現在這表被大卸八塊,零件散落了一地。父親見了立即暴跳如雷,一耳光將兒子扇坐在地。

一個牧師經過這裏,趕忙上前製止。父親跺著腳說:“你還護著他!你看他把我的表弄成什麼樣子了。”

“他是弄壞了表。但是你要知道,是一塊表重要還是自己的孩子重要。”

這時,兒子抽抽咽咽地說:“我沒弄壞表……我……我隻是想要拆開,看看它哪兒出毛病了……”

牧師繼續對孩子父親說:“不管孩子是修表還是拆表,你都不應該打他,恐怕又一個‘愛迪生’就這樣被你給‘扼殺’了。”

父親愣了一下:“真有這麼嚴重嗎?”

“就算孩子拆壞了金表,他也隻是想知道金表裏到底有什麼,這是一種好奇心,這是有求知欲和想象力的表現,也是一種創造。如果你是一個明智的父親,就不應該打孩子,而應該解放孩子的雙手,要給孩子提供從小就能夠動手的機會。”

故事感悟:

思考能發現成功、創造成功、收獲成功。我們需要營造一個自由的天地,靜謐的空間,不受束縛地思考,海闊天空地思考,持之以恒地思考,這樣成功的光芒必將會降臨到你的身邊。要提倡自由思考,鼓勵大膽的想法,創造的火花說不定就孕育其中。

自動辭職的“噪音工”

畢生的經驗可以造就異於常人的洞察力和理解力。

——鬆下幸之助 

有一個小孩,經常用腳踢小區裏的垃圾桶。大家深受其害,對他的惡作劇多次阻止,結果都無濟於事。時間長了,隻好聽之任之。

有一個老人想了一個辦法。

有一天,當小孩又在狠狠踢垃圾桶的時候,老人來到麵前,對他說:“我特別喜歡聽垃圾桶發出來的聲音,如果你每天堅持踢這些垃圾桶,我將給你1美元的報酬。”

小孩很高興地同意了,於是更加使勁地踢垃圾桶。

過了幾天,這位老人提出壓價:“我的收入減少了,從現在起隻能給你40美分了。”

小孩有點不滿意,但還是接受了老人的條件,每天繼續踢垃圾桶,可是沒有從前那麼賣力了。

幾天以後,老人又來找他說:“我最近沒有收到養老金支票,所以每天隻能給你10美分。”

“10美分!”他大叫道,“我才不會為了這10美分浪費我的時間。對不起,從今天開始我要罷工了!”

故事感悟:

從這個故事中不難明白一點:換一種思考的方式可以迅速抓住問題的關鍵,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老人之所以聰明就在於他抓住了人性中的弱點,靈活地運用思維,改變了小區的喧鬧,為人們換來了寧靜。

一萬個燈泡的功效

思維就是深度,真正具有思維的人就是深化,不斷地深化,就如一個潛水者一樣直達成功的深處,抵達價值的核心所在。

——英格索爾 

鬆下幸之助早年曾在一家電燈公司工作。他對電燈泡著了迷,後來組成了鬆下電器公司。不巧公司成立之初,恰遇經濟危機,市場疲軟。怎樣才能使公司擺脫困境、轉危為安?鬆下幸之助權衡再三,決定拿出一萬個電燈泡作為宣傳之用,借以打開燈泡的銷路。

燈泡必須備有電源,方能起作用。為此,鬆下親自前往拜訪一家燈泡公司的董事長,希望雙方合作進行產品的宣傳,並免費贈送一萬個幹電池。對方聽了此言,不禁大吃一驚,因為這顯然是一種違背常理的冒險。但鬆下誠摯、果敢的態度實在感人,對方終於答應了他的請求。鬆下公司的電燈泡搭配上幹電池,發揮了最佳的宣傳效用。很快,電燈泡的銷路直線上升,幹電池的訂單也雪片般飛來。

從此,鬆下電器公司名聲大振,一步步走上了輝煌的道路。

故事感悟:

思維的結果是付諸行動,馬上付諸行動。每一個人做事時都很容易自我否定,在自己的想法一開始便否定它存在的價值,這時,不要擔心失敗,真正擔心的是你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放手一搏的心態。因此,在麵對新的挑戰時,任何希望都不要放棄,隻要有一點點可行性都要動手去做。

玩具鑒賞家

對於一個人來說,如果能打破常規,用另外一種眼光去尋求發展,其成績往往會是驚人的。

——拉伯雷 

小瑪麗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5歲時,有一天她隨媽媽到玩具店裏找一個朋友,當時她看著玩具久久不肯離去。旁邊的店主被她的神情吸引了,就問她:“你喜歡這些玩具嗎?”她回答道:“有些玩具我不喜歡。”然後逐一數落起這些玩具的缺點來。店主感到這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小女孩,於是把她帶到家裏,將各種玩具擺在她的麵前,征求她的意見。

小瑪麗的意見說得那麼準確、那麼切中要害,店主十分高興地聘請她當自己一家公司的設計顧問,並簽訂了一項長期合同。

店主在談到為什麼聘請小瑪麗做公司的顧問時說了這麼一番話:“所有的玩具設計師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他們早已成年,失去直接反應的能力,眼光陳舊、缺乏激情。”

此後,經小瑪麗鑒別過的玩具給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故事感悟:

在通常情況下,人們按照自己的常規思路,經曆了千萬次的努力還是沒有取得成功。而有些時候取得成功卻全不費工夫,這種突然而至的成功中往往包含著意想不到的創造性。所以,當你處於山窮水盡的境況下,不妨打破常規,這樣才有可能找到成功的方向。

勤奮思考的力量

書讀得多而不加思考,你就會覺得你知道很多;而當你讀書思考得越多的時候,你就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的還很少。

——伏爾泰 

牛頓從小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他總是能夠製造出一些讓人大吃一驚的事情。

1658年9月3日,罕見的暴風雨侵襲了英國,河水泛濫,樹木也被連根拔掉。村子裏能幹活的人,不管男女,全都頂著狂風、冒著大雨跑到地裏去,有的立木樁,有的壘擋風牆,大家都在拚命地幹著。

天空一片漆黑,狂風還不停地刮著,牛頓家的房子忽拉忽拉直晃,就像要倒了似的。牛頓此時才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子,他同自己的母親和弟弟、妹妹住在一起。

“哥哥在哪兒呢?”

最小的妹妹聽見風聲,膽怯地問媽媽。

“老頭兒,你在地裏沒看見依撒克(牛頓的名字)吧?”

他媽媽向剛從地裏轉了一圈的父親問道。

“地裏沒有哇!太太。”

“這就怪啦!他剛才明明出去了,你再去一趟找找看。”你父親穿上雨鞋,打著雨傘,又冒著暴風雨出去了。最小的妹妹和弟弟,被狂風嚇得緊緊地倚在媽媽的膝蓋前,擔心地看著媽媽的臉。

“會不會讓大風給刮跑啦!?”

“是啊,怎麼回事呀!不過,哥哥是個有主意的人,準沒事兒。”

恰恰是在這個時候,牛頓正像妹妹擔心的那樣,真的被大風給刮跑了。不過,他是自己心甘情願地讓大風給刮跑了的。

他父親轉著圈兒地找,好不容易才在後院裏找到了牛頓。這時,牛頓的頭發被大風吹得亂蓬蓬的,渾身被雨淋得都濕透了。他像個瘋子似的頂著大風,跑來跑去。

刮這麼大的風是很少見的。牛頓想知道這麼強的風,究竟有多麼大的力氣,他一定要了解風力。

他想得入了迷。什麼家裏的事呀,地裏的活呀,全都忘了個淨光。

牛頓冒著狂風暴雨來到後院,先是順著風拚命地跳,接著又迎著風拚命地跳,然後又側身向著風跳著,並且還把鬥篷拋起來以測試風力與接觸麵積的關係。大家都被他的樣子給嚇壞了。

自從這件事情之後,媽媽知道牛頓不是一個普通的孩子,因此決定送他去大城市讀書。這成了牛頓一生的轉折點。

故事感悟:

牛頓的故事不僅能夠給我們帶來一些思考,更重要的是能夠引發我們對“思考”的更深刻的認識。

世界上一切創造發明和科學進步,都是科學家勤奮思考的結果。每一項工具的改進都是由一個好的想法引起的。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最初的人們,也就是原始社會的人,他們以樹葉為衣裳,以野果為食物。後來,有人發明了紡織技術,有人開始種植食物。這樣,人們的穿著和飲食才逐步得到了改善。這些改善,正是人們在生產實踐中勤奮用腦、積極思考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