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弗頓隊之前已經連敗兩輪,這個球一進,他們就將遭受苦澀的“三連敗”。
在幾萬現場球迷的注視下——如果算上電視機前的觀眾,應該是數百萬人的注視下,西漢姆聯隊的迪卡尼奧沒有用腳踢球,而是將球抱在了懷中。
掌聲,全場雷動的掌聲,如潮水般的掌聲,把讚美之情獻給了放棄射門的迪卡尼奧,或者說,是獻給迪卡尼奧體現出來的崇高的體育精神——和平、友誼、健康、正義!
故事感悟:
鐵餅冠軍和迪卡尼奧為何要放棄?是因為冠軍的吸引力不大?當然不是!是因為他們心中擁有最基本的正義,高尚的運動精神與道德就是身為運動員的正義。其實,我們何嚐不應如此?
勇於放棄
勇者並不是蠻勇之謂;凡見義不為為非勇,欺淩弱小為非勇,貪圖便宜,使乖取巧,自私自利皆為非勇。
——鬱達夫
一個老人在高速行駛的火車上不小心把剛買的新鞋從窗口上弄掉了一隻,周圍的人倍感惋惜。不料那老人又立即把第二隻鞋也從窗口扔了下去,這舉動更讓人大吃一驚。“是這樣,”老人解釋道,“這一隻鞋無論多麼昂貴,對我而言都沒有用了。如果有誰能撿到一雙鞋子,說不定他還能穿呢!”
顯然,老人的行為已經有了判斷價值:與其抱殘守缺,不如果斷地放棄。有時,事物的價值不在於誰占有,而在於如何占有。
一位作家多年前在日本某寺求得一帖,是為上上大吉。帖中許多內容都已忘懷,唯有一句因為經常炫耀的緣故他牢牢記下了:遺失之物能夠找到,等待之人一定會來。
的確沒有比這更值得炫耀的預言了,把它移贈給誰都是吉祥祝福:前者為失而複得,後者則是如願以償,人生幾乎不再有缺憾。
有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很想在一切方麵都比他身邊的人強,他尤其想成為一名大學問家。可是,許多年過去了,他的學業沒有長進。他很苦惱,就去向一個大師求教。
大師說:“我們登山吧,到山頂你就知道該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許多晶瑩的小石頭,煞是迷人。每次見到他喜歡的石頭,大師就讓他裝進袋子裏背著。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師,再背,別說到山頂了,恐怕連動也不能動了。”他疑惑地望著大師。“是呀,那該怎麼辦呢?”大師微微一笑:“該放下了,不放下,背著石頭怎能登山呢?”
年輕人一愣,忽覺心中一亮,向大師道過謝走了。之後,他一心做學問,最終成了一名大學問家。其實,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隻有學會放棄,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極致高峰。
故事感悟:
該放就放,當鬆則鬆,這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灑脫。生活並不是完美無缺的圓,正因有了殘缺,我們才會有夢。放手也需要一種勇氣,灑脫地將目光放在前方,才有可能遠眺極致的風景。
微笑的選擇
充滿著歡樂與戰鬥精神的人們,永遠帶著歡樂,歡迎雷霆與陽光。
——拉斯金
美國某個小鎮的郊外有一間奇特的房子:房屋的構築材料完全由自然物質組成,並且需要隨時向房間裏人工灌注氧氣來維持房主的生存。
住在這間房子裏的主人叫妮娜。1985年,妮娜在醫科大學念書,有一次到山上散步,帶回一些蚜蟲。她拿起一種試劑為蚜蟲去除化學汙染,卻感覺到一陣痙攣,原以為那隻是暫時性的症狀,誰料到自己的後半生就毀於一旦:試劑內含的化學物質使妮娜的免疫係統遭到破壞,她對香水、洗發水及日常生活接觸的化學物質一律過敏,連空氣也可能使她支氣管發炎。這種“多重化學物質過敏症”是一種慢性病,目前尚無藥可醫。
患病頭幾年,妮娜睡覺時口水流淌,尿液變成了綠色,汗水與其他排泄物還會刺激背部,形成疤痕。她不能睡經過防火處理的墊子,否則會引發心悸。她周圍的生活環境開始讓她覺得難以忍受了。
後來,她的丈夫用鋼與玻璃為她蓋了一個無毒的空間,妮娜所有吃的、喝的都經過特殊選擇與處理,她平時隻能喝蒸餾水,食物中不能有任何化學成分。
八年來,妮娜沒有見到一棵花草,聽不見悠揚的歌聲,感覺不到陽光、流水。她躲在小屋裏,飽嚐孤獨之餘,還不能放聲大哭。因為她的眼淚跟汗一樣,可能成為威脅自己的毒素。
而堅強的妮娜並不在痛苦中自暴自棄,她不僅為自己,也為所有化學汙染物的犧牲者爭取權益而奮戰。1986年,妮娜創立“環境接觸研究網”,致力於此類病變的研究。1994年另創“化學傷害資訊網”,保障人們免受威脅。目前這一“資訊網”已有5 000多名來自32個國家的會員,不僅發行刊物,還得到美國、歐盟及聯合國支持。
雖然一直生活在這寂寞孤獨的無毒世界裏,妮娜卻感到自己的生活過得很踏實。因為在痛苦與歡樂之間,流淚與微笑之間,她選擇的都是後者。
故事感悟:
人如果不快樂,注定是要與痛苦為伍。在快樂與痛苦之間,人往往隻有一種選擇的可能。與其選擇痛苦,度過淒慘不幸的人生,不如選擇快樂,給自己生命帶來陽光的同時,也能給周圍的世界帶去對幸福的祝福。這樣的人生才是積極的人生,才是強者的人生。
兩種態度
要是你一點都不顧慮別人,你就無法快樂地度過一生。
——巴斯德
有位哲學家喜歡坐在村口的河邊曬太陽,並不時和過路的人們拉拉家常。
一天,他剛坐下來,一個風塵仆仆的中年男人過來打聽情況。
中年男人問:“這個小鎮還行吧!”
哲學家慢慢抬起頭來問:“你來自怎樣的城鎮?”
中年男人說:“在我原來住的地方,人人都很喜歡批評別人。鄰居之間常說別人的閑話,總之那地方很不好住。我真高興能夠離開,那不是個令人愉快的地方。”
哲學家對中年男人說:“那我得告訴你,其實這裏也差不多。”
過了沒多久,一對旅行的父女倆又過來問路。
父親問:“住在這小鎮不錯吧!”
哲學家又問:“你原來住的地方怎樣?”
父親說:“我原來住的城鎮每個人都很親切,人人都願幫助鄰居。無論去哪裏,總會有人跟你打招呼,說謝謝。我真舍不得離開。”哲學家轉過來看著父親,臉上露出和藹的微笑,“其實這裏也差不多”。
等到那家人離開後,旁邊一個人奇怪地問哲學家:“老先生,為什麼您告訴第一個人這裏很可怕,卻告訴第二個人這裏很好呢?”
哲學家平淡地說:“不管你搬到哪裏,你都會帶著自己的心情,那地方可怕或可愛,全在於你自己!”
故事感悟:
快樂是一種互相幫助,互相滿足的精神狀態,它所要求的永遠都是你能夠給予別人多少,隻有這樣你才能得到別人給予的快樂。快樂不是相互指責,不是相互批評,快樂也不是冷漠與無情。有快樂存在的地方,就永遠有微笑,有陽光,有最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