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總得有點戰爭(1 / 2)

軍號已吹響

鋼槍已擦亮

行裝已背好

部隊要出發

————李雙江《再見吧媽媽》

世上事說簡單倒也不難,中國自古都是士大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剛烈,同現代商業社會源於討價還價的那份妥協精神格格不入。

偏生秦浩這些人都是商人背景出身,通融和妥協早已習以為常,這次《反壟斷法》一出台,頓時在特區各方麵引起了軒然大波。

在社區,那些原來紮根社區的醫生律師這些人,因為服務的公眾認知性,理所當然的晉身眾議員,成為了政府和民眾間的一道溝通橋梁。

反過來,擴大的知名度也讓他們在主營生計上顧客盈門。

在工廠,工人獲得股份期權真正成了工廠主人。

以前花費不小的工廠安保,紀律監督和設備維護這些活全都被低成本的倫理約束解決了。

現在誰在工廠偷一件產品已經不是混過安保就可以,而是要麵對工友們的揭發和指責。

資本主義幾次經濟危機下開始萌芽的XX主義在這裏根本沒有市場,就連孫中山的同盟會在特區的分部都是門可羅雀。

民眾思維很簡單,你那需要流血犧牲去爭取的東西,我這現在已經得到,沒理由再跟你走了。

在農村,早在特區創立初期,秦浩就利用土地普查登記等技術手段來蠶食地主。

現在,秦浩本人這樣的大財閥都割肉做了妥協,地主們也不得不有樣學樣,將土地折算成股本注入特區投資銀行,而由該行將土地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平價出售給農民。

中國自古以來最難解決的農村土地問題就這樣被秦浩拉扯進工業投資利潤裏而輕易化解。

利益大餅,重劃就靈。

特區工農商各行業如今猶如磕了藥不知道停歇的演藝界明星一樣,在前進的路上一路狂奔。

工業化生產在1913年一季度實現了匪夷所思的170%增長。

正當大家滿懷信心的大幹快上時,資本經濟的供求規律開始顯現,首當其衝的是特區的支柱產業——軍工生產。

歐洲國家一直是特區軍工企業的大客戶,但在訂購了2000多架飛機後,已經軍備競賽多年的各國顯然已經在財政上熬的油盡燈枯。

國內政局經過一番折騰,袁世凱為總統的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地方勢力擴充武裝的需求放緩,雲南雄心勃勃的蔡鍔花光了硬貨,想用鴉片換軍火,也都不是特區政府可以接受的。

運轉不暢的軍工企業紛紛組成院外遊說團向參眾兩院陳情,要求政府提升輸出產品的技術等級和擴大可出口產品範圍以刺激市場銷售。

窮凶極惡的軍工企業打算用最高科技產品去平衡利潤增長的巨大壓力。

秦浩卻認為這種殺雞取蛋的行為走歪了路,但工廠大麵積停工和滿眼的失業人群卻是不得不解決的現實問題。

看起來隻能刺激一些新的市場了,想到這裏,開始一邊喊來周暉,一邊撥動著手邊的地球儀。

“美國不能碰,對英國等歐洲點燃後再去趁火打劫,現在日本情況怎麼樣?”秦浩問道。

“倭人的傳統結構是精神領袖天皇,民治維新後變身為壟斷財閥的割據藩主,民治維新後變身為少壯派軍閥的基層武士。

延續幾千年的傳統,勢力最大的是壟斷財閥集團,他們控製著日本內閣和軍界高級職位。

從明治起,天皇就有衝動聯合基層武士從財閥手裏奪回權力,但一直受阻於財閥勢力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