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庫
作者:王猛
張維為,複旦大學外文係畢業,日內瓦大學國際關係碩士、博士,曾為英國牛津大學訪問學者。現為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日內瓦亞洲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複旦大學兼職教授。上世紀80年代中期曾擔任鄧小平及其他中國領導人的英文翻譯。走訪過一百多個國家。著有《鄧小平時代的意識形態與經濟改革》(英文)、《改造中國:經濟改革及其政治影響》(英文)、《重塑兩岸關係的思考》、《中國觸動全球》、《中國震撼》等著作。
《中國震撼》提出的新概念、新觀點
◆“兩大板塊”概念――“準發達國家”板塊(或“發達板塊”)、“新興經濟體”板塊(或“新興板塊”)。
◆“文明型國家”的八個特征――“四超”與“四特”――超大型的人口規模、超廣闊的疆域國土、超悠久的曆史傳統、超深厚的文化積澱;獨特的語言、獨特的政治、獨特的社會、獨特的經濟。
◆“中國模式”的八個特征――實踐理性、強勢政府、穩定優先、民生為大、漸進改革、順序差異、混合經濟、對外開放。
◆揭示民主與人權的真諦――理想的民主應該是“實質民主”與“程序民主”的結合,避免西方人權體係的四個缺陷。
“中國人沒理由悲觀”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發展的成功經驗被一些西方媒體和學者稱為“中國模式”,但也有人認為,中國還在探索前進道路的過程中,尚未到可以定論的程度,不能稱之為“模式”。在《中國震撼》一書中,張維為把“中國模式”解構為“實踐理性、強勢政府、穩定優先、民生為大、漸進改革、順序差異、混合經濟、對外開放”八個基本特點。他強調說,“模式”隻是用來表述一種特定區域的特定發展之路,它沒有定型,但基本思路已非常清楚,而且應該堅持下去。
日前,張維為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表示:“麵對中國這麼一個大國的崛起,我們要有點曆史感,看曆史上其他大國崛起時候的情況,付出過多少代價。中國人最沒有理由悲觀,中國崛起的大勢放在那裏,不可阻擋。”張維為表示,十年前還隻是少數人在談“中國崛起”,但有一天他們突然發現,他們離不開中國,生意上打交道的人,競爭對手,全是中國人。過去的20年間,西方總在預測中國崩潰,但現在這個論調本身在國外已無市場。
現在西方最擔心的其實不是中國經濟的崛起,而是中國模式的崛起,他們覺得這挑戰了西方的話語權。如今中國的周邊國家都在或多或少地學習中國模式,包括非洲一些國家,甚至奧巴馬其實也在學中國的做法,鼓勵製造業,鼓勵出口,鼓勵政府長遠規劃,發展高速鐵路等等,這些看起來都是受中國模式的影響。
“中國不是一般的國家,中國的崛起不是一般的崛起,是令人震撼的崛起”。張維為說,“在歐洲,一個國家平均隻有1400萬人,中國等於100個中等歐洲國家的規模。這樣的人口規模意味著,在中國做什麼事情都可能是世界第一。現在中國的汽車生產和消費已經是世界第一,世界各大汽車生產企業都開始關注中國市場的變化,設計的理念也出現了某種麵向中國的轉型。如果以後中國電影市場再這麼持續火爆下去,好萊塢也可能因中國而改變。”
在張維為看來,中國崛起的故事很精彩,隻是還沒有講好,這造成一些人妄自菲薄的大國小民心態,“有些人喜歡把中國說得淒淒慘慘,但其實西方主要機構、日本學者在中國所做的民調,都顯示大部分中國老百姓對自己國家的前途是非常樂觀的。”
中國模式八大特點
張維為認為,從中國話語的角度來看,中國模式主要有八個特點:
第一是實踐理性。
第二是強勢政府。強勢的政府能夠推動形成關於改革和現代化的廣泛共識,實現比較艱巨的戰略目標。
第三是民生為大。這是中國傳統形成的治國理念。中國把消除貧困作為頭等要事來抓,製定和執行了消除貧困的一係列政策。今天我們提倡的“以人為本”,建設“小康社會”等目標也都是“民生為大”概念的延伸。
第四是穩定優先。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其民族、宗教、語言和區域的複雜性堪屬世界之最。這種特點也形成了中國人擔心“亂”的一種集體心理。中國傳統的觀念是“太平盛世”,“盛世”與“太平”總是聯係在一起的。過去30多年的政治穩定使中國實現了近現代史上第一次跨長度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