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美可以拯救世界
第139章 永恒之美
美神啊,你巨大、恐怖、純真的魔怪!隻要你的明眸、你的纖足和笑顏,為我開啟和仰慕而未知的“無限”,你來自天堂或地獄,又有何關?
——【法國】波德萊爾
我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這位不朽者致敬。
昔日我曾愛慕過她,欽佩過她,崇敬過她,而今,在死神帶來的莊嚴肅穆之中,我出神地凝視著她。
我祝福她,因為她所作的是偉大的;我感激她,因為她所作的是美好的。我記得,曾經有一天,我給她寫過這樣的話:“感謝您,您的靈魂是如此偉大。”
難道說我們真的失去她了嗎?
不。
那些高大的身影雖然與世長辭,然而他們並未真正消失。遠非如此,人們甚至可以說他們已經自我完成。他們在某種形式下消失了,但是在另一種形式中猶然可見。這真是崇高的另一種存在。
人類的軀體乃是一種遮掩。它能將神化的真正麵貌——思想——遮掩起來。喬治?桑就是一種思想,她從肉體中超脫出來,自由自在,雖死猶生,永垂不朽。啊,自由的女神!
喬治?桑在我們這個時代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其他的偉人都是男子,唯獨她是偉大的女性。
在本世紀,法國革命的結束與人類革命的開始都是順乎天理的,男女平等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一部分,一個偉大的女性是必不可少的。婦女應該顯示出,她們不僅保持天使般的稟性,而且還具有我們男子的才華。她們不僅應有強韌的力量,也要不失其溫柔的稟性。喬治?桑就是這類女性的典範。
當法蘭西遭到人們的淩辱時,完全需要有人挺身而出,為她爭光載譽。喬治?桑永遠是本世紀的光榮,永遠是我們法蘭西的驕傲。這位榮譽等身的女性是完美無缺的。她像巴貝斯一樣有著一顆偉大的心;她像巴爾紮克一樣有著偉大的精神;她像拉馬丁一樣有著偉大的靈魂。在她身上不乏詩才。在加裏波第曾創造過奇跡的時代裏,喬治?桑留下了無數傑作佳品。
列舉她的傑作顯然是毫無必要的,重複大眾的記憶又有何益?她的那些傑作的偉力概括起來就是“善良”二字。喬治?桑確實是善良的,當然她也招來某些人的仇視。崇敬總是有它的對立麵的,這就是仇恨。有人狂熱崇拜,也有人惡意辱罵。仇恨與辱罵正好表現人們的反對,或者不妨說它說明了人們的讚同——反對者的叫罵往往會被後人視為一種讚美之辭。誰戴桂冠誰就招打,這是一條規律,咒罵的低劣正襯出歡呼的高尚。
像喬治?桑這樣的人物,可謂公開的行善者,他們離別了我們,而幾乎是在離逝的同時,人們在他們留下的似乎空蕩蕩的位子上發現新的進步已經出現。
每當人間的偉人逝世之時,我們都聽到強大的振翅搏擊的響聲。一種事物消失了,另一種事物降臨了。
大地與蒼穹都有陰晴圓缺。但是,這人間與那天上一樣,消失之後就是再現。一個像火炬那樣的男人或女子,在這種形式下熄滅了,在思想的形式下又複燃了。於是人們發現,曾經被認為是熄滅了的,其實是永遠不會熄滅。這火炬燃得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光彩奪目,從此它組成文明的一部分,從而屹立在人類無限的光明之列,並將增添文明的光芒。健康的革命之風吹動著這支火炬,並使它成為燎原之勢,越燒越旺,那神秘的吹拂熄滅了虛假的光亮,卻增添了真正的光明。
勞動者離去了,但他的勞動成果留了下來。
埃德加?基內逝世了,但是他的高深哲學卻越出了他的墳墓,居高臨下勸告著人們。米什萊去世了,可在他的身後,記載著未來的史冊卻在高高聳起。喬治?桑雖然與我們永別了,但她留給我們以女權,充分顯示出婦女有著不可抹殺的天才。正由於這樣,革命才得以完全。讓我們為死者哭泣吧,但是我們要看到他們的業績。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偉業,得益於頗可引以為豪的先驅者的英靈精神,必定會隨之而來。一切真理、一切正義正在向我們走來。這就是我們聽到的振翅搏擊的響聲。
讓我們接受這些卓絕的死者在離別我們時所遺贈的一切!讓我們去迎接未來!讓我們在靜靜的沉思中,向那些偉大的離別者為我們預言將要到來的偉大女性致敬!
哲語沉思:
人從出生的那一天起,他就負有一個必須完成的義務——創造。誰在因循守舊,拾人牙慧,誰就注定要被曆史的車輪無情地拋棄;誰在努力創造,另辟蹊徑,誰就勢必能主沉浮。
曆史是有選擇的,它的麵容隻會留給卓爾不群的人塗抹。弱者習慣跟隨,強者習慣開拓,在他們看來無人走過的道路更容易留下深深的足跡,人類的文明史正是由這些人締造的。
第140章 女性之美
對待婦女蠻橫無理的人,會對一切蠻橫無理。女性美是人類的最高表現,在這種美中可以看到新生命的誕生,看到美好事物的生長、開花和凋落。婦女是生活的體現者和創造者,她們對人類的未來懷有最高尚的道德感情。尊重婦女就是尊重生活。集心靈美和身體美為一體的真正的女性美,是產生於勞動人民之中的。在勞動人民看來,女性美除了包括美之外,還應包括女性的軟弱,這種軟弱使婦女有權享受男人的尊重和關懷。
女性美越來越成為整個人類美的主宰。如果婦女理解並珍視自己在新生活形成中的特殊作用,她就不可能是不美的。有多少姑娘並不具有鮮明的外表美,然而她們的魅力卻令人神往,這就是因為她們有女性美。
女性美——這是道德純潔和品行高尚的最高體現,是崇高品德的最高體現。這些特點表現在能以純潔的感情對待同男人的一切道德美學關係上。男人對這些關係的一切隱秘方麵不尊重,這對道德高尚的婦女是極大的侮辱。
成為母親之後,女性美像一朵盛開的鮮花煥發出全部的力量和美。記住,男人的道德越高尚,婦女同他相處時所發揮的作用就越大,她越能巧妙地利用自己的女性美來加強自己在家庭中的道德威信。在一個美滿的家庭裏,妻子通常是道德的指導和主宰,丈夫越是服從妻子的意誌,孩子就越容易被教育好。這一點你應該銘記在心。
女性美——這是婦女的一種精神力量,它不僅是教育孩子的力量,而且是教育丈夫的力量。這一點你在一些美好的家庭裏看得很清楚。假如沒有母親,孩子就不可能對善與惡如此敏感,這樣富於人情,這樣富於同情心。
大自然和人類發展的曆史進程賦予婦女的工作比男人的更精細、更富人情味。我們喜歡婦女的孱弱,這沒有什麼奇怪的。但是,隻有孱弱和巨大的精神力量兼而有之的時候,這個特點才能算作優點。女性美的魅力就寓於這種結合之中。在操持家庭時,在教育子女和丈夫時,妻子意誌堅定,始終如一和言行一致,所有這些都保證妻子在樹立良好的家庭聲譽中起主導作用。
哲語沉思:
美從來不是一種純粹的物理屬性,人的美更是如此。當我們欣賞一個美女時,最吸引我們的應是光彩和神韻,而不是外在的雕琢與修飾。那種徒然長著一張漂亮臉蛋的女人會由於心靈的貧乏,讓你覺得她們的漂亮是多麼的空洞,甚至是多麼的愚蠢。
第141章 穿衣打扮
對自我的留意在要和人打交道的時候雖然是必要的,但在交往中卻不應顯露出來,因為那樣會產生難堪(或窘迫),或者是裝腔作勢(矯揉做作)。與這兩者相反的是灑脫大方:對於自己在舉止得體方麵、在衣著方麵不會被別人指責的某種自信。
好的、端莊的、舉止得體的衣著是一種引起別人敬重的外部假象,也是一種欲望的自我壓抑。
襯托(對比)是把不相關的感官表象在同一概念之下加以引人注意的對置。沙漠之中的一塊精耕細作的土地僅僅由於對比而襯托了它的表象,一間茅草蓋頂的房子配上內部裝飾考究的舒適房間,這都使人的觀念活躍,感官由此加強。反之,窮困而盛氣淩人,一位珠光寶氣的盛裝女士內衣卻很髒,或者像從前某個波蘭貴族那樣,宴飲時揮霍無度,侍從成群,卻穿著樹皮鞋,這些都不是襯托。為不錯的事物輔之以更能表現其美的因素,才稱之為襯托。美的、質優的、款式新穎的服裝是人的襯托。
新穎,甚至那種怪誕和內容詭秘的新穎,都使注意力變得活躍。因為這是一種收獲,感性表象由此獲得了加強。單調(諸感覺完全一模一樣)最終使感覺鬆弛(對周圍環境注意力的疲憊),而感官則被削弱。變化則使感官更新。例如一篇用同一腔調誦讀的布道詞。無論是大聲喊叫的還是溫言細語的,用千篇一律的聲音來誦讀,都會使全教區的人打起瞌睡來。工作加休息,城市生活加鄉村生活,在交往中談話加遊戲,在獨自消遣時一會兒讀曆史,一會兒讀詩歌,搞哲學又搞數學,在不同社交場合穿著不同的服飾,這都使心靈得到加強。這是同一生命力在激動感覺的意識,不同的感覺器官在它們的活動中相互更替。生活單調無色彩,對懶惰的人來說,留下了空虛(疲憊),使人生沒有味道。
衣服的顏色襯托得麵部更好看,這是幻象,但脂粉卻是欺騙。前者吸引人,後者則愚弄人。於是有這樣的情況:人們幾乎不能忍受在人或動物的雕像上畫上自然的顏色,因為他們每一瞥都受騙,以為這些雕像是活的,常常就這樣猝然撞入他們的眼簾。一般來說,所有人們稱之為得體的東西都是形式,即僅僅是漂亮的外表。
哲語沉思:
美感在本質上應該是一種孩子的感覺。孩子的感覺,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是純樸而不雕琢;二是新鮮而不因襲。雕琢是感覺的偽造,因襲是感覺的麻痹,所以,美感的喪失就是感覺機能的喪失。
第142章 非永恒性的價值
美的短暫性會提高美的價值!非永恒性的價值是時間中的珍品。對享受的可能性的限製同樣提高了享受的價值。那種美的非永恒性的觀點竟給美的愉悅蒙上了陰影,這實在不可理解。
就大自然的美來說吧,它會在冬日的摧殘後,於新年之際姍姍而至,而且與我們的生命延續比較起來,自然美的複返還被看做是一種永恒的東西。我們在自身的生命上麵目睹著人的形體與容顏的美不斷枯萎,不過這種短暫性也給美的魅力增添了一種新的色彩。假如有一朵花,它隻在唯一的一個黑夜開放,而我們卻覺得它這種曇花一現並非因此就減少了姿色。我同樣看不出藝術作品以及精神成就的美與完善竟會由於時間的局限性而失去價值。要是出現了這樣一個時代,那些使我們至今驚讚不已的繪畫雕塑無人問津了,或者我們的後代對我們的詩人和思想家的作品完全陌生,不能理解了;或者甚至出現了一個地質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地球上的一切生靈都沉默無語了,而一切美與完善的價值都要依其對我們的感性生活的意義來確定,到那時,美與完善本身就不需要再繼續存在下去了,因為它們已不依靠時間而延續了。
因失去了所愛和所讚美的事物而引起的悲愁在普通人看來是極為自然的事,以致他們把他們的悲愁看成是理所當然的。而對於心理學家來說,悲愁卻是一個很深奧的謎,它的奇特現象連我們自己也解釋不清,但我們卻把其他隱秘莫測的東西溯源到它那裏。我們設想人具有某種程度的愛本能,即所謂的性力,它在其發展的最初階段攝住了它自身上的自我以後,又從自我轉向了某個對象,這對象可以說是由我們以同樣的方式納入我們的自我中來的。這種轉變實際上很早就開始了,一旦對象被毀滅,或者我們失去了對象,那麼我們的愛本能就會麵臨一種不可名狀的惆悵。它將尋求另一對象作為補償,或者暫時返回到自我中去。但是,我們還不明白,為什麼性力脫離了它的對象就會產生這種痛苦的過程,此時隻能從愛本能地眷戀其對象,排斥他物這一點來推測。我們隻是看到,性力緊緊鉗住了它的對象,而一旦對象喪失,即使作為補償的代用品已經納入,性力仍然不願放棄那失去的對象。那麼,這就是愛的悲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