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番外篇(1 / 2)

道教八大神咒注解及用法來源:

咒語是在道法的過程中配合符,印,罡,訣,法器來行道施法,代神明宣言的一種咒術,是行法演道的核心手段。是修道之士日常生活中防身保命的武器,也是溝通神靈的媒介,更是驅妖除邪的法寶。《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三十六說:“夫大法旨要三局,一則行咒,二則行符,三則行法。咒者上天之秘語也,群真萬靈隨咒呼召,隨氣下降。”可見在道教法術中,道教咒語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皇經集注》卷五《神咒品第一章》雲:以經中秘法語,能度人籙仙,製星,製魔,製水,鎮五方,濟法界,故曰神咒。從此可看出咒是神明宣經說法的秘言法旨,是具有很多神通力量的一種語言。咒語的種類很多,廣泛應用在道教各類法事科儀及日常生活中。如召請,祝禳,修煉,鎮伏,洗漱,飲食等等。我們今天常看到的八大神咒是道士日常功課中用來滌除心中罪孽,衛護心神,請召神明護持,開經演道所用。是學道修道入門必修必會之咒。我等應熟記於心。八大神咒出自《

我今嚐試淺顯的語言來釋義,希望能更好的使道教咒語廣被人知。神咒,指天神的語言,有神通法力的秘語。《皇經集注》卷五《神咒品第一章》曰:“以經中秘法語,能度人篆仙,製星,製魔,製水,鎮五方,濟法界,故日神咒。”道教認為咒乃天神所頒,得之者可

以役使鬼神。早期道經《太平經》雲:“天上有常神聖要語,吋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應氣而來往也,人眾得之,謂之神咒也。”道教神咒主要用於祈禳、治病等場合。並要求念誦時,身心潔淨,虔誠、存心誦之而往往靈驗。修煉之人誦之,有助於入靜煉養。

八大神咒,是道教入門的必修必學,應用級廣。舉凡誦經、禳解、臨壇、書符、行法等都需要念這八個咒語,它也是修煉符咒法術的必需程序。八大神咒是指:淨口神咒、淨身神咒、淨心神咒、淨天地神咒、金光神咒、壇場土地神咒、祝香神咒、元始安鎮神咒這八個咒語。八大神咒的神符,需要熟練的記著,在念頌神咒的基礎上,要把這個神符存思出來,這一點不同於繪製其他符咒諱令。至於其八大神咒各符的色澤、大小、配合手訣等細節,每一個皆有不同,教材中皆各自詳細講解,並與坊間流行的絕不相同,例如其中的金光咒、金光符、金光修煉指訣都是第一次公開於世,請學者一定要珍惜。

淨心神咒】:

(淨心咒:除雜念,明心智,淨靈台)淨心神咒:關鍵在於祛除雜亂,安寧心神,以便轉凡心為道心。因為我們的任何罪業,一切凡夫不能進道的源頭是心,修行雖有萬千方便門,歸於一處,無非修心而已。太上台星,應變無停。驅邪縛魅,保命護身。智慧明淨,心神安寧。三魂永久,魄無喪傾。急急如律令。淨心神咒為八神咒之首,顧名思義為修道之人早晚功課及學煉符法時淨化身心,排除雜念,安定心神時所用之咒。此咒能使凡心入於冥寂,返觀道心,入於清靜之中。並有保魂護魄的作用。太上台星,應變無停。語釋:太上者即為太上老君,在此為大道之尊神,居上清境,名道德天尊,為道教三寶之師寶。三台者即三台星君。唐杜牧有詩雲:“三台星裏拜文星”。應變無停是指大道(太上)無處不在,易處於運動中的狀態,變者變化也。《

清靜經》雲:“大道無情運行日月”是也。驅邪縛魅,保命護身。語釋:大道隨聲感應,無處不在能驅除邪祟,而弘護正道,衛護修道之士能身心安泰,不受鬼魅侵擾。智慧明淨,心神安寧。語釋:此言常誦此咒能使人智慧開朗,靈台明淨,摒除雜念,心道合一,神明安寧。不染六塵。三魂永久,魄無喪傾。語釋:三魂者等“廣修億劫,證吾神通”,“劫”,劫難、劫數、浩劫。《太上靈寶業報因緣經》雲:“

劫者天地改變之名,凡有二種。一者大劫,二者小劫。”《皇經集注》卷五《神咒品五章》:“仰觀劫運,真風宜行”。注雲:“劫運,從劫至劫,終始相循,劫劫此真經濟世,非止一劫一運”。“神通”,神妙通達。元王惟一《道法心傳。神通》:“一人各有一乾坤,中有巍巍一至尊,統禦萬靈三界伏,不知徒爾弄精魂”。此句意指神仙和人都有遭受劫難、浩劫的可能,但隻有不斷修持,才能戰勝“億劫”,才能真正以證道妙,神妙通達。“三界內外,惟道獨尊”,“三界”,以時間而言,為宇宙三界,即無極界、

太極界、現世界;以空間而言,分為天界、地界、水界或天界、地界、人間界。《皇經集注》卷四:“慈光燭三界”。注:“大慈光明,照澈上天下地人間,故雲普燭三界”。唐《陳子昂集》卷二《夏日暉上人房別李參軍崇嗣》詩:“自超三界樂,安知萬裏征”。以內丹而言,謂欲界、****、無色界是修持煉養之三大障礙。《長生詮經》:“欲界、****、無色界,此三界也。心忘念慮即超欲界,心忘緣境即超****,心不狀空即超無色界。離此三界,神居仙聖之鄉,性在清虛之境矣”。以仙界而言,謂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