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父母抱著我們一字字給無邪的我們念唐詩宋詞嗎?還記得我們幼時一遍遍跌倒爬起的學走路時,父母在一旁的心疼表情嗎??還記得在父母拉著我們的小手,帶我們逛街的幸福場景嗎?也許我們早已忘記了,但是父母卻依然記得。

如今,父母隨著歲月一起變老了,而我們也成長為大人了,也應該為父母的養育之恩做些什麼了。而經常回家陪陪父母,和他們一起回憶過去兒時的小細節和小秘密,就像他們當年在我們身上花費的時間一樣,帶著父母再一步一步地走過過去,重溫那段父母記憶裏的幸福時光。

溫馨寄語

我們兒時很可能跟父母很親密,對父母毫無隱瞞,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與父母的關係越來越疏遠,放在心底的秘密也越來越多。很多時候,我們寧願與朋友分享,也不願向父母訴說。但是,人生中仍有很多“秘密”,是能夠與父母共同分享的:

1.朦朧的初戀。第一個喜歡上的人,或許是鄰家的同齡人,或許是學校的年輕老師,無論如何,那些已經過去卻依舊鮮活的往事,不妨與父母聊一聊。

2.曾經的叛逆。第一次對父母說謊,第一次違背父母的意願,這些青春期的往事都可以在長大後與父母一起分享。

3.自己經曆過的糗事。時過境遷之後,丟臉的事,難堪的事,都可以對父母坦然地說出來,和父母一起,在歡笑中洗去那些事情帶來的尷尬。

這樣的分享不僅可以使自己與父母的關係變得親近,而且更是我們直麵過往的一次機會。

整理兒時禮物,放在父母看得到的地方

文/小水

喜新厭舊大概是現在很多人的習慣,東西壞了、舊了或是不喜歡了,都直接扔掉再買新的。但總是有很多東西有著特殊的含義,其中凝聚著親人的愛和牽掛,也許東西不值什麼錢,可珍貴的是東西中蘊藏的回憶。

這些物品既然帶有了回憶和情感,就會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即使再一文不值也舍不得丟棄。每個人應該都有這樣特殊的物品,這些物品可能是朋友送的,可能是為了紀念某件事情自己買的。那麼,在我們的珍藏品中,是否有父母送給我們的東西呢?小時候父母買的玩具成了我們最好的玩伴,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最初印象。從中我們學習、成長。但在長大後不再需要這些東西時,就會毫不留戀地丟掉它們。這些東西都是父母愛的體現,才是我們最應該珍藏的寶物。

高考過後,安然順利地考上了北京的大學,離開了待了十幾年的老家。上學時總待在父母身邊,彼此早已習慣了這種狀態,一下子離開,安然自己和父母都覺得生活不一樣了。不過對於安然來說,能脫離父母的看管,不再每天聽著嘮叨和教訓,是期待了很久的事。初到大學,她的生活新鮮、獨立、自由,並不覺得有多想家。但對於年紀漸漸大了的父母來說,養育了近20年的女兒突然離開了自己身邊,家裏一下子就變得冷冷清清了。現在的年輕人都是獨生子女,離開後父母就像失去了生活的中心,進入了“空巢期”。

安然大學期間打工掙生活費,很少會因為錢的事向父母開口。鄰居見到父母都會說,家裏養個了乖巧懂事的好閨女。畢業後安然很自然地留在了北京,找工作,找房子。大學這幾年讓她早就習慣了遠離父母獨自生活,也習慣了漂泊不定。但安然還是想著努力工作,能把父母接來一起住。日子就在忙碌中過去了幾年,這幾年她見到父母的機會也不多。在北京的工作換了幾個,隨著工作住的地方也換了不少次。為了搬家的時候方便,安然從不多留東西,用不上的會馬上扔了或者送人。所以她在北京的住處很幹淨整潔,除了生活必需品以外再沒多餘的物件。這習慣也帶回了老家,每次回去她都會抽空收拾屋子,把以前那些零零碎碎的東西扔了或者賣給收廢品的。

母親總是舍不得那些東西,說是“破家值萬貫”,安然總要費很多口舌告訴母親家裏東西少點的好處。折騰了幾次母親就不再反對了,所以漸漸地家裏也空了不少。

很快到了安然的本命年,按照老家的習俗,這一年都要穿紅衣服。母親特意為安然準備了大紅的襯衣襯褲,想讓安然在“三十”晚上穿上。安然本來就討厭這些毫無根據的風俗習慣,就不耐煩得拒絕了。母親很堅持,說:“本命年一定要穿,還有紅襪子。圖個吉利,快穿上!”

“媽,我說了不穿了。”安然也有些急了,“這襯衣褲這麼土,我一二十多歲的大姑娘,穿這個還不讓人笑話。”

母親見安然這麼說,也不好再堅持了,隻能無奈地收起了精心準備的衣服,自嘲地說:“這日子過的真是快,一晃二十多年了,都不聽媽的話了。”說完就把那身大紅的襯衣褲放進了衣櫃裏,又繼續在裏麵翻找,安然覺得有些奇怪,就問:“媽,您又找什麼呢?”母親回過頭來神秘地笑著,沒說話,手裏拿著一個很大的布包,遞給安然,示意她看看裏麵的東西。

“是什麼呀,這麼神神秘秘的。”安然嘟囔著打開了布包。裏麵都是一些看起來年頭很久遠的布頭,那花色還是七八十年代流行的。安然不明所以地抬起頭問母親:“這是什麼東西啊,您還當寶貝是的留著。”

“你再仔細看看呀。”

安然拿起其中一塊布料,抖開一看,才發現原來是一件嬰兒的衣服,樣式很簡單,就是三片布拚在一起,但是針腳細密,一看就知道做的人很仔細。衣服很小,設計又這麼簡單,安然才在一開始沒有認出來。她看著母親,母親得意地說:“這是你剛出生的時候我給你做的衣服。”安然拿起另一塊,發現是條小小的開襠褲,“這個也是,你小時候可喜歡穿這件衣服了呢。別人都說啊,這給小孩的衣服,外麵買的怎麼也沒有自己親手做的好。”母親的語氣裏充滿了慈愛和對那是的回憶。安然沒想到母親竟然還這麼細心地留著她小時候的衣服,眼中酸澀,急忙說:“媽,這都多少年的東西了,還留著占地幹嗎,快扔了吧。”

母親板起臉,說:“這些是我的寶貝,把什麼扔了也不能扔它們!”安然一件件看著,幾乎她成長中穿過的每一件衣服都被母親細心地收在這裏,這些早被她自己遺忘的東西,卻成為了母親最珍貴的回憶。

對於父母來說,兒女是他們的全部,而兒女長大後卻要去經曆自己的人生,留在父母身上的心就少了很多。從小到大,我們是不是已經習慣了父母的付出,習慣了逐年換掉父母特意送給我們的東西。當我們長大時,父母已經悄悄老去了,所以他們喜歡回憶從前,喜歡懷念那時總是圍在他們身邊的我們。

多整理整理自己的物品,把小時候那些父母送的禮物都放在一起。那是見證了我們成長的每一步的紀念品,是父母濃濃的愛。把它們放在父母能看到的東西,讓他們時時都能回憶起以前的時光,感受兒女對他們的愛吧。

溫馨寄語

童年的“禮物”不一定是指我們在特定的節日從父母那裏得到的物品,也可以指代成長過程中父母贈予我們的每一份關懷、嗬護,以及他們為了紀念兒女成長所留下的紀念品。

比如父母給我們的第一個吻,為我們照下的第一張照片;比如父母為我們取的名字,父親為了兒女戒掉的煙,母親為了照顧兒女而放棄的事業——這些都是值得珍藏於心的東西。

比如我們兒時寫下的第一頁書法,一盤錄下我們童稚歌聲的磁帶,一卷記錄我們出生第一聲啼哭的錄像帶,都被父母用心珍藏著——這些也都是我們童年的珍貴“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