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小丫頭,雖然你不是我親生,但是我們也怎麼會不關心你們的生活啊,你們都是我們心裏的一塊肉啊。我們都知道你們現在日子過得較為辛苦,可每次見麵和打電話都隻對我們說:‘沒關係,過得挺好的,不用擔心啦!’唉!兒子和兒媳的懂事以及不肯讓我們擔憂的心意,真是讓人心裏暖暖和和的。希望這個冬天趕緊過去吧!”

大壽那天,雖然沒有擺什麼大排場,但也要宴請許多親戚。為了給婆婆買禮物,夕芸把自己這段時間送報紙的錢買了個六錢重的金戒指。開飯前,她就當著眾親戚的麵將金戒指獻給婆婆。和親戚們一起吃飯的婆婆帶著幾分責怪的語氣說:“我本想多活幾年的,所以叮囑兒媳婦不要在今天見火了。沒想到兒媳婦不聽,還給我這麼貴重的禮物,這孩子……”她婆婆雖然語氣帶著責怪,但是臉上還是透露著高興,戒指戴著手上一直舍不得摘下,不過臉上也帶著幾分複雜的表情,仿佛知道了內情。

客人們走後,婆婆緊緊握著夕芸的手說:“辛苦啦。”。

一個星期之後,夕芸回家突然接到婆婆電話,說她最近買彩票中獎了,有三千多啊,要寄給她兩千多。夕芸趕忙說不需要,不過老人堅持要給,而夕芸因為最近為婆婆辦壽宴也確實花銷了很多,也就收下了。

又過了段時間,春天來了。小陽的危機算是度過了,生意也慢慢好了起來。夕芸抽空回婆婆家。一家人開開心心地聊開了。在婆婆說話時,夕芸發現婆婆手上一直舍不得摘的那枚金戒指不見了,隨即發現婆婆的神情有些不自然,頓時,明白了之前婆婆寄那兩千多塊錢,正好就是她自己用來打戒指的錢。想到這裏,夕芸雙眼濕潤,抓著婆婆蒼老的雙手,半天不知該說什麼……

一家人,其實無所謂欺騙不欺騙,隻要是真心為家人好,子女們一心為了讓父母安心,他們都能真切地體會到子女的那份良苦用心。偶爾善意的謊言,也許也會巧妙地變成父母與子女間感情的最佳黏合劑。

溫馨寄語

有些人習慣依賴父母,對父母無話不說,其實,這是自己未能獨當一麵的表現。對父母,開心的事情可以多說點,而“苦”則應少訴:

1.工作上的煩惱。在職場上,能力的缺陷,人際的煩惱,上下關係的不和諧,這些都是需要自己獨立處理的問題,沒有必要當作苦楚向父母傾訴,更不能以此為由遷怒於父母,這樣隻會讓父母承受無謂的傷害和擔憂。

2.感情上遇到的挫折。感情是一個人的事,無論喜怒哀樂,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不要向父母細碎地傾訴這些煩惱和痛苦。

3.他人對自己的傷害。既然自己已經被傷害,就沒有必要告訴父母,讓他們再承受一次傷害。更何況,父母很可能因為兒女的受傷而做出不理智的行為,因此這樣的“訴苦”行為有害無益。

當我們在社會上獨當一麵時,很多問題、很多痛苦就都應當讓自己來承擔,而不是將父母當作情緒的出口、避風的港灣,隨時發泄、依靠。

有好成就時,及時向父母報喜

文/友榕

2006年1月16日,金球獎頒獎典禮,眾星雲集,但竟是外國人的麵孔。其中,李安導演顯得非常特別。李安,作為中國最著名的導演,可以說是一個事業非常成功的人,但是世界電影的大獎曆來就不青睞中國人,對於那年備受好評的《斷背山》的導演,李安能否獲獎,也是難以預測。但就是在這場頒獎禮上,李安導演以最佳導演及影片等7項大獎斬獲2006年的金球獎。

接下來,李安不久就超過了享譽世界的日本導演黑澤明的藝術成就,拿下了第一座亞洲導演的“‘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兩場典禮之後,媒體自然會緊追焦點,但是李安導演卻都是趕緊撥打了電話,電話那頭是他住在台南的媽媽。向媽媽報喜是他有所成就以後第一個反應。

李安弟弟李崗稱,自小跟兄長都會在生日與過年給父母磕頭,答謝養育之恩,而長大後他們則以口頭代替。

李安的53歲生日,當天他到意大利出席羅馬電影節,故李安早一天便致電給在台灣的母親,並在電話中說:“叩頭叩頭”,令李媽媽高興不已。李媽媽知道兒子的作品《色?戒》在台灣票房已逾2億台幣,更是笑得合不攏嘴,念叨著“這實在是最好的禮物。”

記得有本書上寫過:“人生像銀行,你想領多少,就必須先存多少,存錢到銀行,多少不會有太大變化;但是教養孩子,可不像存錢到銀行。它比較像是一種投資。投資成功,可能贏得大利,如果失敗,那必是傷心難過。哪個人見到自己的投資“泡湯”了,不傷心落淚?”所以,把孩子教養得好,孩子事業有成,是父母特別欣慰的事情。北京著名大學孫教授著書立說,在自序裏麵曾寫了自己讀博士時候的一個故事。

“那是一個夢,一個經常做的夢。在夢裏,他看到一束光,在眼前閃爍著。他想觸到那束光,拚命向前奔跑,雙腳卻沉重地邁不開步子。一點一點,他靠近著光,但是力氣也漸漸耗盡。終於,他累倒了,摔在路邊一棟房子前。這時候,屋門打開了,原來這是家,幸好這是家:沸騰的火鍋,噴香的烤肉,味道特別的炸醬麵,還有香稠的小米粥……饑腸轆轆的他胃口大開,接著便是酒足飯飽後進入夢鄉。

再次醒來,他雙腿的疲勞不見了,連臂膀都是強壯有力的了,耳邊響起了一個熟悉的聲音:‘昨兒餓壞了吧,還想吃啥?’那是媽媽。

來不及擁抱,來不及呼喊,他知道必須還要繼續向前,不然觸不到前方的光。帶著媽媽準備好的熱騰的饅頭,可口的小菜,他邁開了步伐,越走越快,越走越接近那束光,越來越近……”

孫教授說,他讀博的那段時間,總是在這時候醒來。他是去美國留學讀博士,雖然有獎學金,但是畢竟是異地他鄉。經濟並不寬裕的家裏要負擔多少金錢,兩手空空的自己要承受多少壓力。多少次想要放棄啊,多少次丟掉信心啊,多少次失去力量啊,可是每當這種時候,家裏的情景,媽媽的身影又重新使他的雙腿充滿了力量,最後取得了博士學位,擁有了一定的學術成就,觸到了那盼望已久的光。

事實上,我們也做過幾次相似的夢。每當醒來,心裏就篤定,如果有了成就,即使是一點小小的進步,也要馬上給家裏打去一通電話,告訴父母。因為,正是他們的支持和鼓勵,我們才能有如今的自己。

中國人有句俗話:“報喜不報憂”,這是我們國人的心態。因為總希望讓家裏放心,讓父母安心,就要常向家裏報喜。

溫馨寄語

父母賦予了我們生命,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們的人生,對兒女生活中的每一件大事,父母都想知道。他們想分擔兒女的痛苦悲傷,也想分享兒女的喜悅幸福,因此,為了讓父母開心,不妨將自己生活的好事及時說給父母聽:

1.學業中取得的進步。父母總是欣喜於看到兒女一點一滴的成長,所以取得了好的成績時,不妨“顯擺”一下,讓父母驕傲一把。

2.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對父母而言,兒女在工作上能夠獨當一麵,這正是他們已經成人的表現,聽到這樣的好消息,父母當然會感到欣慰。

3.終身大事的“喜訊”要第一時間報知父母。很多父母都將兒女的婚姻看得很重,因為這關係到兒女一生的幸福,所以,一旦找到了能夠共度一生的另一半,一定要父母知曉,讓父母安心。

出差時,用心編輯和回複短信給父母

文/張文凱

工作後,我就不再和父母住在一起。剛開始周末晚上還時常抽時間回家陪老爸老媽吃晚飯,但由於工作忙,漸漸回家的次數就少了,偶爾想起,也隻能往家裏打個電話,聽老媽嘮叨工作上要努力,不能偷懶;平時要按時吃飯,按時睡覺,多注意身體。每次都是同樣的話,聽多了,就覺得膩了,也就減少了打電話回家的次數。有時老媽打電話過來,我也會以工作忙,不方便接電話為由打斷老媽千篇一律的滔滔不絕。

這日下班正在回家路上,手機來了電話,顯示是個陌生的號碼。我不以為意的接起,電話那邊卻傳來老媽熟悉的聲音:“閨女,過年回家吃飯吧。”

我驚訝:“您這是在哪給我打電話呢?怎麼不用家裏的座機。”

老媽笑得得意:“前幾天跟你爸去逛商場,我們也買了個手機。”我開始有些開心,老媽終於開始接受些新鮮事物了。於是趕在過年的假期,回家去看老爸老媽。

老媽看我進門,明顯高興起來,一邊在廚房忙碌著做我愛吃的菜色,一邊又開始那些永遠說不完的叮嚀。吃完飯,老媽變魔術似的拿出一個普通的手機給我看。功能不算多,能打電話能發短信,我本來還擔心老媽買了個複雜的手機被人騙,看到這個倒也放心了。但老媽還是有些心疼地說,現在的東西怎麼這麼貴,這麼個小東西就要那麼多錢。我笑著跟她解釋這是高科技的東西,值多少錢不能以大小來評判。臨走前還在老媽的手機裏存了我的號碼,設了快捷撥號,告訴老媽隻要按那個鍵就能給我打電話,免得她不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