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用希望來拯救靈魂(1 / 2)

希望是什麼?是引爆生命潛能的導火索,是激發生命激情的催化劑。給自己一個希望,就是給自己一個目標,給自己一點信心。給自己一個希望,我們將活得生機勃勃,激昂澎湃。

生命是有限的,但希望是無限的,隻要我們不斷給自己一個希望,我們就一定能夠擁有一個豐富多彩的人生。

美國心理學家弗羅姆對現代西方社會中人們的失望感做了這樣的描述:“在現代工業社會中,生活再也沒有誘惑力,沒有希望了。倘若生活一旦失去了人所追求、人所渴望的那種希望,那麼促使人去奮鬥,去起早貪黑地幹,以及為希望而活下去的動力就要全部告吹。對某種偉大的、美的和重要的東西的憧憬一旦告吹,人就會像紮了一個窟窿的氣球,再也打不起精神繼續活下去。”

樂觀的人總知道給自己希望,悲觀的人總扼殺希望。

父親欲對一對孿生兄弟作性格改造,因為其中一個過分樂觀,而另一個則過分悲觀。

一天,他買了許多色澤鮮豔的新玩具給悲觀的孩子,又把樂觀的孩子送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車房裏。

第二天清晨,父親看到悲觀的孩子正泣不成聲,便問:“為什麼不玩那些新玩具呢?”

“玩了就會壞的。”孩子仍在哭泣。

父親歎了口氣,走進車房,卻發現那樂觀的孩子正興高采烈地在馬糞裏掏什麼。

“告訴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親宣稱,“我想馬糞堆裏一定還藏著一匹小馬呢!”

悲觀的人先被自己打敗,然後才被生活打敗;樂觀的人先戰勝自己,然後才戰勝生活。

兩個探險者迷失在茫茫的大戈壁灘上,他們因長時間缺水,嘴唇裂開了一道道血口,如果繼續下去,兩個人隻能活活渴死!一個年長一些的探險者從同伴手中拿過空水壺,鄭重地說:“我去找水,你在這裏等著我吧!”接著,他又從行囊中拿出一隻手槍遞給同伴說:“這裏有6顆子彈,每隔一個時辰你就放一槍,這樣當我找到水後,就可以循著有槍聲的方向找到你。千萬要記住!”

看著同伴點了點頭,他才蹣跚離去……

時間在悄悄地流逝,槍膛裏僅剩下最後一顆子彈了,找水的同伴還沒有回來。

“他一定被風沙湮沒了或者找到水後撇下我一個人走了。”年紀小一些的探險者數著分數著秒,焦灼地等待著。饑渴和恐懼伴隨著絕望如潮水般地充盈了他的腦海,他仿佛嗅到了死亡的味道,感到死神正向他緊逼過來……他扣動扳機,將最後一粒子彈射進了自己的腦袋。

就在他倒在血泊中的時候,同伴帶著滿滿的兩大壺水趕到了他的身邊……

年紀小的探險者是不幸的,因為他放棄了希望,同時也就放棄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很多時候,在人生的道路上,麵對困難和挫折,我們能夠咬著牙堅持著,熬過最漫長最艱難的時光;可當成功將要與我們伸手相握的時候,卻因為我們最終的放棄而與之擦肩而過。

學會給自己希望,在最困難的時刻,千萬別輕言放棄,要堅持再堅持。咬緊了牙關的人,死神也會避而遠之。

人的心態對人生確有難以估量的作用,不論在多麼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隻要對自己不失望,對自己始終充滿信心,就有可能戰勝困難,獲得成功。

對於希望效應,心理學家曾進行了一次廣泛的調查,他們要求許多人回答題為“你有哪些希望”的問卷。問卷分析的結果表明,抱有希望的種類越多的人,往往充滿了自信,並注意發現、享受生活的樂趣,因而精神煥發,精力旺盛;而那些沒有明顯或者較少希望的人則往往表現出漠然、悲觀、消沉。心理學家還從大量的觀察事實中發現:在危險的情境中,經常是那些性格樂觀、富於自信的人存活下來,因為他們總是沒有泯滅自己的希望。

在1976年發生的唐山大地震中,有許多死者並非死於饑渴、垮塌,而是死於絕望。據觀察,他們的身上並無任何坍塌物壓傷的傷痕——倒是滿身有自己手抓的傷痕,他們是在極端絕望中結束自己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