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孝的經典3
第3章 曆史榜樣——流芳百世的孝子故事
行孝事親是中國傳統美德,它營造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風尚,把孝敬父母、愛護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號召民眾尊敬、愛護和關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兒童,以推動家庭和諧與社會進步。
崇尚孝道的義烏文化
知恩者,雖在生死,善根不壞;不知恩者,善根斷滅,是故,諸佛稱讚知恩報德者。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說到如何報答父母的恩情,不少青少年表示長大後要給父母買大房子、買小汽車,可對於如何感恩父母,他們的認知還比較模糊、零碎,缺乏感恩的具體行動。
對於義烏,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它現在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關於它的名字的由來,有這樣一個感動人心的故事。
相傳,在先秦的時候,有一對顏姓父子,父親叫顏鳳,兒子叫顏烏,他們從山東一路南下避難,到達了今天的義烏境內。父子倆初來此地,無依無靠,就靠給一家財主做工為生,他們的住所更是簡單,就是野外的一處山洞。
雖然生活十分艱苦,但是顏烏對待父親十分孝順,夏天為父親趕蚊子,冬天為父親暖被窩,父子倆生活得也算幸福。顏烏的孝行感動了烏鴉,在夏天的時候,它們竟然還幫著吃蚊子,日子長了,顏家父子也常常喂烏鴉一些糧食。
但是好景不長,顏鳳因為勞苦過度,一病不起。顏烏十分憂心父親的病情,但無力回天,在一個淩晨,顏鳳去世了。顏烏日夜流淚不止,痛哭哀號父親的仙逝,等到悲痛稍輕之後,他就開始用工具,後來索性用雙手挖坑準備葬父,一直挖了幾天幾夜都沒停息,直到雙手血肉模糊,累暈過去。
這時候,成千上萬隻烏鴉飛過來,隻見每隻烏鴉都銜著泥塊,它們把泥塊放在顏鳳的身上,一趟趟地飛來飛去銜泥塊幫助顏烏葬父,後來,烏鴉咀喙受傷了,一滴滴的血染在泥塊上……終於,它們壘起一個墳堆,使顏鳳得以安葬。
而顏烏因為勞累、傷心過度,在那次累暈之後竟然再沒能醒過來,於是烏鴉在顏鳳墳的旁邊又銜泥成墳葬了顏烏。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些烏鴉和顏烏的孝心,就把這片地方叫做“烏傷”,後來,秦始皇在這裏建縣名“烏傷”,後定名“義烏”,一直沿用至今。
作為中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烏傷文化,是“孝道”、“尚和”的典範。義烏人弘揚孝道,有著與生俱來的知恩、感恩、報恩的情感,他們認為崇尚孝道是建立和諧社會的基礎,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的基礎,更是幸福的發祥地。這就是義烏的孝道文化。
先秦: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221年,指秦朝建立之前的曆史時代。經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等曆史階段,長達一千八百多年。其中夏商時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銅器,都是人類文明的曆史標誌。這一時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諸子百家,開創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文化學術的繁榮;軍事家孫武的《孫子兵法》,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於軍事、經濟等領域;屈原是中國曆史上的偉大詩人;戰國時期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在這個曆史階段中,中國從分散逐步走向統一。
一國之君的“孝道”
勿以不孝身,枉著人子皮。
——《勸孝歌》
《百孝經》講: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選賢臣舉孝廉。漢武帝時期,選取賢臣的標準就是孝順。凡不孝順者,堅決不錄用。古往今來,忠臣大多為孝子,孝子大多為忠臣,帝王也是如此。
中國是一個最重視倫理道德的國家,儒家一貫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悌,這一觀念擴展到政治領域便是“忠”。曆史上統治者大多標榜以孝治國,有的皇帝諡號前會加個“孝”字,如孝武帝等。
漢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他是嬪妃所生,原本不是太子,後來因為孝順賢能,而被群臣擁立為皇帝。
漢文帝即位後,有一年他的生母薄太後病了,他十分體貼地侍奉,從不懈怠。薄太後臥病三年,他每天都去探望,衣不解帶地在旁邊照顧,每次看到母後睡了,才趴在母後床邊睡一會兒。母親所服的湯藥,他都要親口嚐過之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漢文帝孝順母後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讚他是一個仁孝之君。有詩頌曰:“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後三載病,湯藥必先嚐。”
漢文帝的仁孝傳遍四方,感化了所有的官員和百姓。
漢文帝共在位二十四年,他一直很注重發展農業,以德治國,非常注意教化百姓孝順,因此其在位期間,西漢社會穩定和諧,人丁興旺,經濟也得到恢複和極大的發展,在曆史上,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共同譽為“文景之治”。後人為了紀念文帝的偉業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將其列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自古道“久病床前無孝子”,而漢文帝劉恒卻能做到三年如一日。萬事孝為先,因為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懷著一顆孝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生活中擁有無限的歡樂。
唐太宗推崇儒術,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以孝治天下。他推行德化,鼓勵忠貞,大力提倡孝悌。長孫王妃成了母儀天下的長孫皇後,仍一如既往地遵守婦道,每日早晚必去向年老賦閑的太上皇李淵請安,也教育皇子們要懂得長幼之序。
太宗時名臣房玄齡生母早逝,他對繼母仍然十分孝順。據史書記載,當他的繼母生病,請醫診視,他必定拜迎流淚。丁憂期間,房玄齡為繼母哀傷過度,身體消瘦,像一把幹柴。太宗為了獎勵他的孝行,派人前往寬慰,並且贈送了許多禮物。
《貞觀政要》上還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貞觀年間,有個名叫史行昌的突厥人在玄武門做看守。吃飯時,他總是把肉留下。有人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拿回家侍奉母親。”太宗聽後感歎說:“仁孝的天性,哪分什麼華人、夷人?”於是賜給史行昌禦馬一匹,並詔令供給他母親肉食。
唐太宗把孝作為治身治國的根本,極力推崇,使社會風氣變得更加淳樸。盡孝不僅是修身之道,更是治國之本。能以孝治天下的是英智的君主,這也是唐太宗時期太平盛世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對於父母的孝順,是小孝,而對國家的奉獻則為大孝,古代有很多執政者,不僅以小孝治家,更以大孝治國。
《貞觀政要》:《貞觀政要》是一本總結唐太宗治國施政經驗的書,為了達到經世致用的目的,將君臣問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為君之道、任賢納諫、君臣鑒戒、教誡太子、道德倫理、正身修德、崇尚儒術、固本寬刑、征伐安邊、善始慎終等一係列專題內容歸類排列,使這部著作既有史實,又有很強的政論色彩;既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曆史記錄,又蘊涵著豐富的治國安民的政治觀點和成功的施政經驗。
千古傳誦的孝篇《陳情表》
寶貨用之有盡,忠孝享之無窮。
——《省心雜言》
李密(224~287年),字令伯,晉初散文家。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劉氏撫養成人。年輕時曾任蜀漢尚書郎,多次出使東吳,很有才能。蜀亡國後,一直在家奉養祖母,政府多次讓他當官,他都沒有答應,是出了名的孝子。司馬炎建立晉朝,征召他為太子洗馬,官府上下都催他盡快上任,而這時候李密以祖母“供養無主”為由,寫了此表。
《陳情表》全文: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誌。祖母劉閔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曆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後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誌,庶劉僥幸,保卒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翻譯:
我因為命運不好,幼年時就遭到不幸。生下來隻有六個月時,父親就去世了;長到四歲的時候,舅父強迫我的母親改嫁。祖母劉氏可憐我孤單弱小,便親自撫養。我小時候經常生病,到九歲時還不能走路,孤獨無靠,直到長大成人。既沒有叔伯,也沒有兄弟,門庭衰微沒有福澤,很晚才得到兒子。外麵沒有比較親近的親戚,家裏也沒有照管門戶的僮仆。孤單無靠地獨立生活,隻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做伴。而祖母劉氏很早就被疾病所糾纏,經常臥病在床,我侍奉飲食醫藥,從來沒有離開過她。
到了晉朝建立,我沐浴在清明政治的教化之中。前些時候太守逵推舉我為孝廉,後來刺史榮又推舉我為秀才。但因為沒有人能照料祖母,我就辭謝掉了,沒有遵命。朝廷又特地頒下詔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洗馬官職。以我這樣卑微低賤的人去侍奉太子,這實在不是我殺身捐軀所能夠報答的。我將以上苦衷上表報告,加以辭謝不去就職。但是詔書急切嚴峻,責備我回避和怠慢;郡縣長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門督促,比星火還要急。我內心很想奉命為國奔走效力,但是祖母劉氏的疾病一天比一天嚴重,想姑且遷就自己的私情,但是報告申訴又得不到準許。我現在是處於進退兩難的地步,處境狼狽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