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何謂孝道2
第2章 百善孝為先——孝乃眾善之本,智慧之門
從個人成長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都可以完善。失去孝道,就失去了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我們要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
用孝心去理解仁心
善之極莫大於孝,惡之極不孝也。
——《忍辱經》
“百善孝為先”,孝對於青少年而言是一種最基本的美德,我們擁有一顆孝心,自然而然也會產生同情心、寬容心、忍讓心。“仁”即為“孝”之後的另一種美德。我們僅對父母有孝心,而無對他人的仁愛之心,則不能算是真正的孝,因為孝心本應該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力量,這種力量遇到父母變成“孝”,遇到別人則變成“仁”。
孔子一生都在踐行自己的仁愛主張,他相信“仁”是所有品德中最珍貴的一種,因此也一直告誡學生要珍視仁愛。
子產是春秋時期鄭國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鄭國為相數十年,他仁厚慈愛、輕財重德、愛民重民,執政期間在政治上有頗多建樹,被清朝的王源推許為“春秋第一人”。
子產心地仁厚,聰明善良,百姓非常尊崇他。他濟貧並救人於危難,喜歡行善,並且從不殺生。
一天,一個朋友送給子產幾條活魚。這些魚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產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高高興興地收下了禮物,然後吩咐仆人:“把這些魚放到庭院中的魚池裏。”
他的仆人很不解地說:“老爺,這種魚是少有的美味,如果將它們放到魚池中,池裏的水又不像山間小溪那樣清澈,魚肉就會變得鬆軟,味道也就不會那麼好了,而且這些魚在魚池裏得不到營養說不定會死去。這是您朋友送的禮物,您應該馬上吃掉它們,一來不辜負朋友的好意,二來還可以補充營養。”
子產笑了:“我怎麼會因為貪圖美味就殺掉這些可憐無辜的魚呢?我是不忍心那樣做的,我寧可讓他們自然死亡,也不讓他們死在餐桌上。”仆人隻得遵照命令。
當仆人把魚倒進池中時,子產不禁感歎說:“你們真幸運啊!如果你們被送給別人,那麼你們現在已經在鍋中受煎熬了!”
人都應存有善念,心中有善就會覺得生活充實。後來每當有人贈送活魚給子產時,子產從來不忍心為享口腹之欲,而使活生生的魚受鼎俎烹割之痛苦,總是命人把魚畜養在池塘裏,眼見魚兒悠遊水中,浮沉其間,子產心胸暢適,不禁感歎:“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子產主張“為政必以德”。孔子稱讚子產:“有仁愛之德古遺風,敬事長上,體恤百姓。”子產因其聰明和善良而廣受尊敬,其事跡被人們傳誦至今。
“仁”並不是先天就有的,隻要用心培養,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有仁心的人。
孔子最為得意的學生顏回曾經向孔子請教有關“仁”的問題。顏回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製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實行仁,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回說:“請問實行仁的要領。”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
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在孔子看來,知曉這些道理,就能做到“仁”了。進一步來說,所謂“仁”,便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對家人、對他人相互親愛而不傷害,相互敬重而不輕薄。對於青少年而言,這是一種極理想的行為指南,是我們一生應崇奉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當四川發生地震的時候,全國人民都行動了起來,能夠奔赴災區的就急忙趕到身處險境的災民中間;不能夠離開崗位的,就捐錢捐物、去醫院獻血;有的人在電視畫麵上看到別人的痛苦,自己的眼中不禁也含滿了淚水……這些我們所親身經曆的事情,其實就是伯夷叔齊他們倡導的“仁”,全國成為一家人,每個人為這個家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這就是“孝”。
父母是你的菩薩
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
——《大集經》
古代人喜歡燒香拜佛以求平安,即使在現代社會,也有很多年輕人喜歡燒香拜佛,以求得神靈和佛祖的保佑,從而使自己的生活平安快樂、學業有成,但是很少有人想到常常向父母問好、請安。其實,父母就是我們身邊的活佛,如果我們在家裏能夠全心全意地孝敬父母,就相當於天天拜見活佛了,也就相當於修身了。
宋朝人楊黼為人善良,十分喜歡佛家之道,尤其崇拜得道高僧希遷(無際)和尚,他知道無際大師在蜀中地界,就特意前往拜訪。走到半路,又累又渴,見到路邊有一個老和尚,就上前打聽去拜見無際大師的路還有多遠。聽楊黼說完緣由,老和尚認真地對他說:“要想得道,拜見無際還不如直接拜佛呢。”
對此,楊黼十分不解,就問他佛在哪裏,並感歎自己連無際大師都找不到,更別說佛了。老和尚笑著告訴他,你趕緊回去吧,遇到那個倒穿著鞋子,披著衣服的人,就是見到佛了。楊黼於是半信半疑地往回走。
第一天晚上,他借宿到一個熱情的農戶家裏,他仔細觀察這家人的穿著,發現這家人衣著整潔,也沒人倒穿鞋子,不禁心下失望。
第二天晚上,一戶家境殷實的地主留他住宿,他還是沒有見到老和尚說的那種人。就這樣,連續又走了三四天,眼看就到家門口,楊黼不禁十分失望,在心裏暗暗罵那個老和尚是騙子。他有氣無力地敲著自己的家門:“我回來了。”就在這時,他看到母親滿臉喜色地打開了門。他驚訝地發現,母親的衣服是披在身上的,而鞋子也竟然是倒穿的!原來,母親日夜思念兒子,一聽到聲響,就馬上過來給兒子開門,完全沒注意到鞋子是倒穿的。
這時,楊黼一下子明白了老和尚話中的含義,從此就在家裏專心侍奉父母,再也沒有出去找過佛。因為他知道,雙親就是活佛。
《孝經》中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想一想,當今人們所提倡的為人處世要講究方圓之道,和顏悅色,溫婉敦和,這種智慧的生活哲學不正是《孝經》所要求的嗎?
忍得了父母囉唆健忘的人,一定忍得了他人一而再再而三的“騷擾”;忍得了父母錯怪和委屈的人,一定忍得了朋友的誤解。即便是父母與子女之間,也有誤會的時候,更何況是朋友之間呢。父母之間的誤解是可以用愛來化解的,朋友之間的誤解就需要多一些包容和坦然,自己做了該做的,不要計較也不用解釋,就是最好的人生態度。
為父母付出不求回報的人,一定能領悟“吃苦吃補”的奧妙。本來給父母做的事情,都是自己心甘情願的,有時候父母不理解,反過來說你幾句,心中難免會添堵。但一想這是自己的父母,自己兒時不知道做過多少讓他們操心的事情,這點委屈就算不了什麼了。付出得多,正好說明自己的價值,也能增加自己的閱曆和經驗。用這樣的心情來對待生活中不公平的現實,就沒有什麼是不能忍受的。
對父母照顧得無微不至的人,更有執行能力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照顧父母不是靠的嘴上功夫,而需要實實在在的行動。父母的飲食起居,一點一滴都要兒女悉心照料。能夠做到這些,自然在生活中也能腳踏實地,用行動去改變生活,改變狀況。
我們在孩童時期,得到了父母的愛和支持;將來成年之後照顧他們,更使我們懂得了做人和擔當。父母教會我們關於人生的種種,他們就是我們苦心尋找的佛。
用良知行孝
處世惟有孝力大,孝能感動地合天。
——《百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