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孝的運用2(1 / 3)

第三卷 孝的運用2

第2章 獨立自重——成為讓父母放心的孩子

現代有些獨生子女,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養成依賴與挑剔的毛病。當然,對他們來說孝敬也就無從談起。自立是最大的孝順,古代有“烏鴉反哺”是很感人的,試想,如果小烏鴉自己都不能養活自己,何談反哺?

孝敬你們的父母吧

孝子麵帶太和象,入孝出悌自然安。

——《百孝經》

有位老人,他的妻子已經過世,他一人獨居。老人曾是個裁縫,一生辛辛苦苦,但沒有積攢下一分錢,而今上了年歲無法再做活計。他的雙手顫抖不止,捏不住一根針,老眼昏花,縫不直一個針腳。他有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每天都靠著父親做點針線活而生存,現在父親幹不動了,他們才心不甘情不願地去工作。

老人越來越老了,他的兒子們卻不願贍養他。他徹夜無眠,擔憂自己如何生活,終於他想出了個計劃。

第二天,他去見做木匠的老朋友,請朋友幫他做個盒子。然後他又去見做鎖匠的朋友,跟鎖匠要了把舊鎖。最後他又去見一個吹玻璃的朋友,要來了這個朋友所有的碎玻璃片。

老人拿回盒子,裝滿碎玻璃,用鎖鎖緊,放在了飯桌底下。他的兒子們回來吃晚飯時,腳碰到了盒子上。

“這盒子裏裝的什麼呀?”他們看著桌子下邊發問。

“噢,什麼也不是,”老人回答,“隻是我攢下的東西。”

他的兒子碰了碰那盒子,看看有多沉。他們踢了一腳,聽見裏麵發出嘩啦啦的聲響。“裏麵肯定裝滿了老頭子這些年積攢的金子。”他們嘀咕著。

他們私下討論起來,意識到他們得保住這筆財產,因為他們現在的生活不好,自己又找不到很好的工作,以往他們都是依賴父親,自從老人失去掙錢的體力後,他們再也沒有吃過一頓好飯,這下老人的財產會讓他們不再辛苦。所以他們決定輪番同老人住在一起,照顧他。第一周,最小的兒子搬了進來,照料父親,為他做飯。第二周二兒子值班,第三周大兒子值班,他們這樣堅持了一段時間。

後來,老人生病死了。兒子們給他辦了一個很體麵的葬禮,因為他們知道桌子底下有一筆財產,現在他們可以不用做苦力去工作而生活了。

喪事過後,他們滿屋子搜尋,找到了盒子的鑰匙,打開了盒子,卻發現裏麵全是碎玻璃。

“多討厭的把戲!”大兒子喊道,“對你兒子做這樣卑劣的事!”

“他不這麼做又能怎麼樣呢?”二兒子傷心地說,“我們必須承認,要不是因為這個盒子,我們可能直到他死也不會關心他。”

“我真感到羞愧,”小兒子哭泣著,“我們逼著自己的父親欺騙我們,因為我們完全忘了小時候他對我們的教育。”

但大兒子還是把盒子翻了個遍,檢查了一下,確實什麼值錢的東西也沒有。他倒出了所有的碎玻璃,此時三個兒子望著盒子裏麵驚呆了,盒子底下刻著一行字:孝敬你們的父母吧。

盒子底下的字值得那三個兒子回味,更值得我們去深思。

故事中的兒子忘記了父母曾經如何教養他們,隻知道父親留下的所謂財產可以幫助擺脫自己的困境,這是怎樣的悲哀。這種自私的人早已把孝道拋之腦後了,若沒有父母的保護傘,他們將變成柔弱的小草,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到最後他們才會意識到,原來這個世界上父母才是最愛自己的人,離開了父母,他們將無法立足於社會。

“作奸犯科”違背孝的本質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勸孝歌》

隻有自己真正獨立了,才有孝順父母的能力,然而有些人打著孝順的幌子來做一些作奸犯科事兒,這不是孝,這是給自己的沉淪找一個借口。

有一個人很孝順,但是他沒有錢,沒有錢給母親治病。於是,他決定搶銀行,在搶劫時被警察包圍,無路可退。情急之下,劫犯從人群中拉過一個人當人質。他用槍頂著人質的頭部,威脅警察不要走近,並且喝令人質聽從他的命令。警察四散包圍,劫犯挾持人質向外突圍。

突然,人質大聲呻吟起來。劫犯忙喝令人質住口,但人質的呻吟聲越來越大,最後竟然成了痛苦的喊叫。劫犯慌亂之中才注意到人質原來是一個孕婦,她痛苦的聲音和表情證明她在極度驚嚇之下馬上要生產了。鮮血已經染紅了孕婦的衣服,情況十分危急。

猶豫片刻後,他將槍扔在地上,隨即舉起了雙手,警察一擁而上將其製伏,圍觀者中響起了掌聲。此時,孕婦已不能自持,眾人要送她去醫院。已戴上手銬的劫犯忽然說:“請等一等好嗎?我是醫生!”警察遲疑了一下,劫犯繼續說:“孕婦已無法堅持到醫院,隨時會有生命危險,請相信我!”警察終於打開了劫犯的手銬。

一聲洪亮的啼哭聲驚動了所有的人,人們情緒激動,相互擁抱。劫犯雙手沾滿鮮血——是一個嶄新生命的鮮血,而不是罪惡的鮮血。他的臉上掛著滿足和微笑。人們向他致意,忘了他是一個劫犯。

警察將手銬戴在他手上,他說:“謝謝你們讓我盡了一個醫生的職責。這個小生命讓我想起了我的父母,我也是在父母的期待中來到這個世界的。但是,我辜負了他們對我的期望。我現在多麼希望自己不是劫犯,而是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

探監的日子到了,一位來自貧困山區的老母親,經過乘驢車、汽車和火車的輾轉,來探望服刑的兒子。老母親給兒子掏出用白布包著的葵花瓜子,葵花瓜子已經炒熟,而且老母親全嗑好了。

兒子接過這堆葵花瓜子肉時,手開始顫抖,母親沒有說話,撩起衣襟拭淚。她千裏迢迢探望兒子,賣掉了雞蛋和小豬崽,還要節省許多開支才湊足路費。來之前,她在白天的勞碌後,晚上在煤油燈下嗑瓜子,把嗑好的瓜子肉放在一起,看它們像小山一樣增多,自己沒有舍得吃一粒,十多斤瓜子嗑了許多夜晚。

兒子低著頭,作為身強力壯的小夥子,正是奉養母親的時候,他卻不能。在所有探監人當中,他的母親是最瘦弱的。母親一口一口嗑的瓜子,包含了她深深的愛。兒子哭了,他懺悔了。

沒有錢,可以用雙手去創造,如果沒錢就去搶劫,那才是真正的不孝順。如果真的想好好孝順父母,就通過自己的雙手給父母一個幸福的晚年。

在父母的眼裏,無論你是平凡人,還是犯人,你都是父母的心頭肉,他們不會因為你犯了法而不愛你。但是,我們也不要因為自己的年少無知而失去道德的底線,這樣做毀掉的是自己,更是深愛著我們的父母。獨立自重是孝順父母的最佳方式,我們要做一個守法的公民、孝順的子女,讓社會放心,更讓父母安心。

父母不是子女的保姆

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

——《孝經》

父母不是保姆,這句話說起來也許很可笑,但是現在很多父母確實成了孩子的保姆。很多孩子在父母的寵愛下,並沒有學會獨立,而隻學會了依賴。從某種意義上講,青少年朋友們已經把父母當做了保姆,他們可以充分地享受自己的生活,可以毫無顧忌地花錢,可以沒有節製地浪費時間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對父母的製止和糾正完全不予理睬,孩子的父母和保姆有什麼區別嗎?

很多青少年的父母都不願自己的孩子落後,為了孩子能夠好好學習,很多人將精力全都用在了對孩子的管理上。生活中事無巨細地照管孩子,使得五六歲的孩子不會自己吃飯,上小學了不會穿衣服,上中學了還由父母收拾書包,上大學了仍需要大人給洗衣服……這種“保姆式”的撫養方式,使很多青少年沒有自己動手的機會,喪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養育我們長大。他們為我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給了我們學習與成長的機會,我們應該感激他們,而不是把他們當成保姆。可現在有些青少年成了家裏的太陽,不僅無視父母為自己所做的努力,更有甚者經常向父母提出無理的要求,這實在不孝。

北京有個媽媽,他們一家三口都非常喜歡吃橘子。這個媽媽買橘子有一個特點,不是按斤買,而是以三的倍數來買的,如15個、21個。他們習慣晚飯後看電視時,全家人吃橘子。每次吃橘子都是兒子分,一人一個。橘子隻剩下最後3個了,兒子拿在手裏,沒像往常一樣遞給爸爸媽媽,而是用眼睛看著爸爸媽媽,好像在說就剩3個了,都給我吃吧。媽媽給丈夫使個眼色:吃,不能把孩子慣壞了。結果爸爸媽媽一邊剝橘子,兒子一邊流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