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孝的運用5
第5章 積極進取——凡事都要全力以赴
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孝經》
為自己的未來而進取
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
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離開家鄉到大城市去尋找機會。的確,城市更加適合有理想的年輕人去闖蕩,城市的每個角落裏都可能有機遇,在城市得到的機會可能是留在家鄉永遠想象不到的。父母們通常也很支持孩子去外麵闖一闖,總是說,你好好地發展就行了,不要擔心我們。
很多年輕人,就是在父母的這種理解和期待中來到城市的。每個人背上行囊遠走他鄉的時候,都是雄心勃勃,希望有朝一日衣錦還鄉。可是,很多人來到城市,發現這裏有看不夠的繁華,有聽不完的傳奇故事,漸漸就開始迷失了。一方麵驚歎那些風雲人物的經曆,一方麵也感慨自身的渺小。這時候,隻有那種保有進取心的人,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夢想。
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總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在推動著其追求更高的理想,這種力量就是進取心。進取心是一個人向上的動力,人生在世就應當努力進取,隻有這樣,生命的價值才能夠不斷地升華。進取心指引了一個人的發展方向和他所能達到的人生高度。人一旦養成一種不斷自我激勵,始終向著更高目標前進的習慣,進取心成為一種強大的自我激勵力量,就會使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充分。也許我們現在還和別人存在一定差距,但隻要我們有一顆進取心,不甘於落後,總能追上心中的目標。
現在很多孩子覺得好的機遇不會被自己遇上,因為自己沒有顯赫的出身,沒有足夠的金錢,也沒有過人的技能。可是,在機遇麵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並無貧賤富貴之分,更多的是需要自己的努力和爭取。
漢代人王充的父親生性剛直,疾惡如仇,喜歡打抱不平,因此常遭人迫害,屢屢搬家,仕途上也不得意。
有一天,王充的母親對王充的父親說:“你何苦與他們爭鬥呢,他們都是有勢力的豪門大族,我們隻是小戶人家,怎能是他們的對手呢?”
王充的父親憤怒地說:“正是這些豪門大族,仗著自己有勢力,欺壓貧苦的老百姓。他們腐朽無能,卻把持著高位,我隻要活著,就要製止他們這種行為。”
說著,他叫來了少年王充,說道:“孩子,你要記住,雖然我們不是什麼富貴人家,但你一定不要自暴自棄。隻有你憑著自己的能力成功了,這才是對父母最大的安慰。”
王充聽後跪下說:“孩兒明白。鳳凰不是輩輩有,麒麟不是代代出,聖賢不會遺傳,珍寶不會常有。所以我絕不自卑,一定要和那些大族子弟比一比,為我們寒門爭口氣。”
王充認為,王侯將相和平民百姓,都是吃五穀雜糧長大的,難道就真的不一樣嗎?難道就真的有天生的貴種嗎?作為一個窮人的孩子,為什麼不能擁有和他們平等的地位,而要處處仰人鼻息地生活呢?難道,普通人家,就沒有出類拔萃的人才嗎?
所以,王充才發出了“鳥無世鳳皇(凰),獸無種麒麟,人無祖聖賢,物無常嘉珍”的呐喊。後來,他也確實兌現了對父親的承諾,著成了中國曆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論衡》,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一塊有磁性的金屬,可以吸起比它重一倍的重物,但是如果除去這塊金屬的磁性,它甚至連輕如羽毛的東西都吸不起來。同樣的,人也有兩類:一類是有磁性的人,他們充滿了進取精神,知道他們天生就是要做個勝利者,知道自己要光宗耀祖;另外一類人,是沒有磁性的人,他們不思進取,對未來沒有任何憧憬。後者在生活中不可能有大的成就,他們也不可能成為父母的驕傲。
積極進取,不僅是為自己的未來,更是為了父母的期望,如果不思進取,又怎麼能奉養父母呢?
緹縈救父——困難麵前永不放棄
千經萬典,孝義為先。
——《增廣賢文》
漢文帝時期,在臨淄這個地方出了一個很有名的人,她就是勇於救父的淳於緹縈。淳於緹縈的父親叫淳於意,本來是個讀書人,但是非常喜歡醫學,還經常給別人看病,所以在當地出了名。後來他做了太倉令,但是他為人耿直,不願意同流合汙,也不會拍上級的馬屁,所以在官場上很不得意,沒有多久就辭職當起醫生了。
一次,淳於意被一位商人請去為他的妻子看病,結果商人的妻子沒有好轉,反而在幾天之後死了。那商人仗勢欺人,向官府告了淳於意一狀,說他看錯了病,致人死亡。
當地的官員也沒有認真審理,就判處他肉刑(當時,肉刑有臉上刺字、割鼻子、砍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長安去受刑。
除了小女兒緹縈之外,淳於意還有四個女兒,可是沒有兒子。在他將被押解到長安去受刑的時候,他望著女兒們歎氣說:“可惜我沒有兒子,全是女兒,遇到現在這樣的冤枉,一個有用的人也沒有,無處申冤啊!”
聽到父親的話,小緹縈又悲傷又氣憤。她想:為什麼女兒就沒有用呢?因此,當衙役要把父親帶出家門時,她攔住衙役說:“父親平時最疼我,他年齡大了,帶著刑具走不太方便,我要隨身照顧他。另外,我父親遭到不白之冤,我要去京城申訴,請你們行行好,讓我和你們一起去吧。”
衙役們見小姑娘一片孝心,就答應了她。當時正值盛夏,天氣變化無常,時而大雨瓢潑,時而烈日當頭。天晴時,小緹縈就跟在父親旁邊,不住地為父親擦汗;遇上陰雨天,她就打開雨傘,以防父親被雨水淋濕。
經過二十多天的長途跋涉,他們終於來到了京城。履行完相關的手續之後,淳於意馬上被關進牢房。小緹縈則不顧疲勞,馬上開始四處奔走,為父親申冤。
可是,人們一看申冤的竟是個還未成年的小姑娘,便沒有給予理睬。小緹縈想,要解決父親的問題,隻能直接上書皇上了。於是,她找來紙筆,請人幫忙將父親蒙冤的事實交代清楚,懇求皇上明察。同時她還表示,如果父親真的犯了罪,她願代父受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