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3
以質取勝才更有競爭力
質量是產品的生命,這一點毋庸置疑。營銷出身的董明珠曾明確提出:“僅僅營銷還不夠,產品才是第一。”其實,從廣義上來說,“營銷”是包含“產品”這個概念的。董明珠如此說,目的就是想進一步強調產品的決定性作用。質量是一個產品銷售的前提,任何一個產品,隻有具備了良好的質量,才有可能賣個好價錢,才敢跟渠道大戶叫板,才敢說花錢的廣告促銷比不上消費者的口碑促銷。
“整機六年免費保修”,這是格力的口號。“六年”,比一般產品的兩到三年的保修期要長得多,可是董明珠並不擔心。誠如董明珠所說,之所以提出六年而不是七年、八年,是因為格力對自己的空調質量有著十足的信心——六年之內基本上不需要維修。而且,當有人把格力空調的競爭力歸結為銷售模式或者售後服務時,董明珠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她認為格力產品的競爭力是“產品力”。在產品製造上,格力有一個與眾不同的設計理念——不拿消費者當試驗品。在設計中,格力堅持這個原則,新產品設計出來以後,必須經過試生產、長期運轉實驗、重新設計等長時間的試驗過程,質量過關才能正式生產並投放市場。
當然,在如何提高產品的質量上,格力也走過一條艱難的“長征之路”。
1991年,格力電器剛剛成立的時候,已經是空調行業的“遲到者”了。當時,格力一條破舊的窗機生產線年產能力不過2萬台,而競爭對手卻已經達到幾十萬台甚至上百萬台的規模。格力當時連工資都快發不出來了,數次登門拜訪銀行,不是被斷然拒絕就是吃閉門羹。
但董明珠沒有氣餒,格力人也都沒有氣餒。在格力電器成立之初的一次全體員工大會上,老總朱江洪激昂地說:“既然選擇了做空調這條道路,我們就要義無反顧地走下去,做好它,並做成中國最好的空調!”
20世紀90年代初的空調市場還是賣方市場,產品還沒下線,已經有大批訂單等著,無論質量好壞統統被搬上貨車銷往全國各地。創立之初的格力還處在模仿製造初期,在質量上也遇到過令人尷尬的場麵。當時,有些剛安裝的格力窗機竟然無法啟動,一檢查,原來是運輸過程中空調的銅管被震斷了。
如果放任這些質量問題繼續存在,格力就不可能走到今天。從1995年開始,格力開始了全麵的質量整頓。設立零部件篩選分廠,進廠的每一個零配件,都要經過各種檢測,合格後方能上生產線;製訂“總經理12條禁令”(現已延伸為“總裁14條禁令”),對生產過程中最容易發生問題的操作進行了不近人情的規定,任何員工隻要違反其中的一條,一律予以辭退或開除。這一係列“心狠手辣”的措施,穩步提升了格力空調的質量。為了控製零部件的產品質量,格力還建立了行業獨一無二的零部件篩選分廠,這個分廠對進廠的每一個零配件都要質量“過濾”,連最小的電容都不漏過。為此,格力還成立了“質量憲兵隊”,專門監督檢查各環節中的質量問題。
質量是產品的生命,有好質量的商品才能有良好的信譽,但不是每個企業家都能明白這個道理,董明珠和格力明白。
董明珠帶給我們的啟示:
1.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變通,遇到不能變通的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學會堅持。
2.不看行情而盲目跟風,到頭來,是跟著風摔跟頭。我們是在用頭腦做事情,不是用眼睛。
3.“不為時尚所惑,不為積習所蔽”,董明珠就是喬羽老師所說的“明眼人”,衝破了世俗惡習,建立起正直的世界。
董明珠個人檔案:
1954年8月,出生於江蘇南京。
1990年~1994年,任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安徽片區業務經理。
1994年~1995年,任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經營部部長。
1996年~1997年,任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銷售公司經理。
1997年~2001年,任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2001年至今,任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2003年1月,當選為十屆全國人大代表。
2005年11月,再次榮登美國《財富》雜誌評選的“全球50名最具影響力的商界女強人”榜。
2006年3月,榮獲“2005年度中國女性創業經濟大獎”。
盈之寶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瑩:帶著勇氣下海
香車美女,在提到轎車尤其是寶馬這樣的名車時,我們很容易想到車旁會站著一位絕色美女。她應該是名車模,和名車相映生輝。然而,當一名美女站在一家裏麵裝滿了寶馬的公司麵前,告訴你那家公司是她的時,你會相信嗎?不管你信不信,這的確是事實,那位美女的名字很好聽,叫李瑩,她的寶馬公司名字也好聽,叫“盈之寶”。
讓經曆成為成功的鋪路石
和很多從商的女人不同的是,李瑩曾有很多、很好的工作機會供她選擇。這倒不是因為她有好的家庭背景,而是她的個人能力。作為一個北京大學東語係日語專業畢業的才女兼美女,李瑩的知名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校園裏無人不知她是個才女,學習成績好,人長得漂亮,曾連續5年出任校級文藝演出的主持人。在老師和同學看來,李瑩前程似錦,等待她的早就是鋪滿鮮花的陽光大道。
早在讀大學的時候,她就成立了一家貿易代理公司。這家公司在她臨近畢業的時候,也小有規模。這使她發現自己的個性很適合在商海中發展。
1993年,李瑩為處境困難的揚子冰箱廠引進西門子冰箱的生產技術和兩億美元外資,又幫助紅塔集團引進德國先進的卷煙紙生產技術。李瑩從中收獲了不少經驗,積累了不少商業知識財富。後來,李瑩以敏銳的眼光發現了進口二手車買賣的商機。也就是在二手車買賣過程中,李瑩發現要想在國內長期做汽車業務,就得擁有自己的品牌。經過一番努力,她申請到了奧迪和保時捷的代理權,並成立了百得利公司。事後證明,李瑩的判斷是正確的,名牌車受到了顧客的青睞,銷售旺盛。李瑩個人也獲得了進一步的成長。
李瑩從未放棄過學習。在商海遨遊的時候,李瑩發現自己雖然和很多德國的貿易夥伴做生意,自己卻不懂德語。於是她專門去德國學習了德語,還兩次回北大學習管理知識。
這些經曆和知識的儲備在後來申請寶馬公司的品牌代理時發揮了優勢,讓李瑩從2000多個經銷商中脫穎而出,也讓盈之寶公司的生意紅火興旺。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才能得到什麼
當今社會,就業難,擇業也難。很多成績優秀的畢業生在對前途的選擇上充滿了迷茫。好像沒什麼目標,說起理想的生活也很抽象。他們總是為考研而考研,為工作而工作,卻從未仔細思考過自己的職業理想。他們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就這樣任時光蹉跎。
李瑩一直是個頭腦清醒的女人,她永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1992年畢業時,一大堆就業機會擺到了李瑩的麵前。“我學的是日本文學專業,同學們認為最好的去處就是到日資企業。可我不這麼認為。一個中國人在那裏很難做到非常高的位置,也就是沒有太多上升的空間。我的性格很好強,這條路並不適合我。”她也不願進國家機關。“我比較喜歡標新立異,非常喜歡彰顯自己的個性。在國家機關裏,或許需要你在很多方麵磨平自己的棱角,這樣的生活方式不是我所需要的。另一個選擇是留校當老師,這樣的生活穩定而清貧。我承認自己還是有些愛慕虛榮。所以,這種生活也不是我所希望的。”下海!李瑩帶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選擇了自主創業這條路。她想的是:“真正渴望有一天擁有一筆財富,無須看別人的臉色行事,買自己喜歡的衣服,去自己想去的地方。”這樣的職業理想所指向的對應職業,似乎就是老板。
1999年,她選擇回歸家庭生兒育女,盡情享受做母親的快樂。她覺得生小孩是一個女人一生中必須要經曆的一個過程,隻有做了母親的人,才會更多地釋放出女性天生的愛。在這三年中,李瑩生活的重心完全放在了孩子身上,安心地孕育生命,看著小孩慢慢成長,那是沉浸在家庭幸福中女人的最佳生活狀態。她平常打打高爾夫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總之,那三年的日子被她打理得既豐富又有情調,日子並不覺得單調無聊。她確實收獲了很多,孩子的出生讓她更知道該如何關愛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