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功意味著孜孜不倦
幾年前,有一位學者兼編輯家在編輯《西方名作》一書時,應約撰寫102篇文章,分別論述這些名作中提出的觀點。這項工作花了這位學者兩年半的時間,加上其它一些工作,他每周都要幹整整七天,那時如果聽任自己先揀自認為最易闡述的文章入手,那麼這項工作是決不可能完成的。奉行他自己的規則,決意嚴格地按照字母順序進行,決不允許跳過任何一個自感費解的觀點。這是這位學者得以成功的基礎。另外,這位學者始終堅持每一天都首先完成困難較大的工作,再幹其它的事。實踐再次證明,這條原則是行之有效的。
有時疲乏感更難對付。這時,我們並非不願開始工作,可進展好像總不順利,工作中的障礙似乎不可逾越,不論我們多麼努力,卻屢遭失敗,隨之而來的是日益加重的精神負擔。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全力以赴地工作——然後就托付於無意識的靈感。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主編者在籌備該書第十五版時,需給原書中按字母順序排列的詞條搞一個專題分類目錄。這種搞法尚無先例,日複一日,主編者搞出的方案都不理想,他幾乎疲乏厭倦到極點了。
一天,這位主編者再也打不起精神,便將這個問題為什麼不可解決的理由一一列出,試圖讓自己相信,這些看起來解決不了的問題,事實上的確難以解決。症結在問題本身,不在作者。然後,他多少鬆了口氣,往安樂椅裏一靠,睡著了。
大約過了個把小時,他突然醒來,腦子裏湧現出一個清清楚楚的方案。以後幾周的工作每一步都證實了,這個出自於無意識頭腦的解決方案是正確的,盡管主編者工作的緊張程度絲毫不亞於前一階段,但他卻未曾感到些許倦怠和疲乏。失敗曾那樣使人沮喪,如今成功又如此令人振奮,主編者當時正體驗到現代心理學家稱之為“潮湧”般的快感。與之相類似,在生活賦予我們的所有歡樂之中,有什麼能比成功地發揮出自己的才能更令人鼓舞呢?它激發出的能量使我們再接再勵,精益求精。
有時候,障礙不在問題本身,而是來自社會環境,或者看上去是如此。他人似乎多多少少地妨礙我們獲得成功。然而,正如莎士比亞所寫的:“過失,親愛的布魯斯特,不應歸咎於這個世界,而應歸咎於我們自身。”我們有什麼理由譴責他人,卻將自己受到誤解的責任推得一幹二淨呢?成就一樁事業意味著去做必須做的一切,包括贏得他人的合作。
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把那種莫名其妙的、非體力的疲勞現象當成雷達——預警係統,然後,去追尋產生疲乏的根源,找出我們掩飾著的、不願承認的失敗。接著,我們就應分析這一失敗的原因。在極少數情況下,其原因可能是工作確實太難做,非我們能力之所及。
如果是這樣,我們盡可以承認事實,退避三舍。然而,有時阻力也許僅僅在於我們拒絕正視問題。在大多數情況下,隻要我們專心致誌於手頭的工作,拿出全部智慧與決心,再求助於無意識的靈感,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
我們應確信,人必須追求成功,這一需要乃是人之天性。我們並非想給成功下什麼定義,隻是要說成功是與連續不斷地優異傑出的成績、艱苦卓絕的努力以及隨時解決問題不可分割的。成功是當一個人發揮出人的聰明才智時所感受到的興致勃勃、欣喜愉快和“潮湧”般的快樂的體驗。
成功意味著永遠孜孜不倦。
2奮鬥是成功的起點
偉大的成功和業績,永遠屬於那些富有奮鬥精神的人們,而不是那些一味等待機會的人們。
應該牢記,良好的機會完全在於自己的創造。奮鬥是成功的起點,如果以為個人發展的機會在別的地方,在別人身上,那麼一定會遭到失敗。機會其實包含在每個人的人格之中,正如未來的橡樹包含在橡樹的果實裏一樣。
25歲的時候,雷因因失業而挨餓,他白天就在馬路上亂走,目的隻有一個,躲避房東討債。
一天他在42號街碰到著名歌唱家夏裏賓先生。雷因在失業前,曾經采訪過他。但是他沒想到的是,夏裏賓竟然一眼就認出了他。
“很忙嗎?”他問雷因。
雷因含糊地回答了他,他想他看出了他的際遇。
“我住的旅館在第103號街,跟我一同走過去好不好?”
“走過去?但是,夏裏賓先生,60個路口,可不近呢。”
“胡說”,他笑著說,“隻有5個街口。”
“是的,我說的是第6號街的一家射擊遊藝場。”
這話有些所答非所問,但雷因還是順從地跟他走了。
“現在,”到達射擊場時,夏裏賓先生說,“隻有11個街口了。”
不多一會,他們到了卡納奇劇院。
“現在,隻有5個街口就到動物園了。”
又走了12個街口,他們在夏裏賓先生的旅館停了下來。奇怪得很,雷因並不覺得怎麼疲憊。
夏裏賓給他解釋為什麼要步行的理由:
“今天的走路,你可以常常記在心裏。這是生活藝術的一個教訓。你與你的目標無論有多遙遠的距離,都不要擔心。把你的精神集中在5個街口的距離。別讓那遙遠的未來令你煩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