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幸福,就要變成一個更親切、更有愛心的人,而這當然需要行動。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沒有什麼特別的事可以讓我們去做,沒有處方。大部分真誠的慈善與慷慨的行為似乎都是油然發自內心的,他們出於一種想法,那就是把助人與付出融進人生的全部過程。
有一個王子,決定尋找一個又美麗又聰明又善良的女子為妻,於是他扮成一個貧窮的青年,出發了。
王子在一條河邊,遇見一個美麗的少女,他們聊了起來,感到十分投機。
後來,王子發現,少女深深愛上了自己,但是王子躲躲閃閃,總是不肯透露自己的真情。
幾個月過去了,王子雖和少女天天在河邊相見,但是,王子一直沒有向少女坦露自己的心懷。
有一天,少女問:“你為何對我冷酷而又深情,有意又似無意?”
王子說:“我其實是一個乞丐,我很窮。你願意和一個乞丐相伴一生麼?”
“願意。”少女說。
“那麼好吧,現在,就請你把我最需要的金錢給我吧,讓我去買些吃的、穿的和用的。”
少女二話沒說,高高興興回家取了錢,給了王子。
“謝謝你的施與。”王子說:
“不!我應該謝謝你的施與。”少女說。
“為什麼?”王子不解。
“你接受著我的金錢,不正是把你的信任和你的依賴施與了我麼?我該謝謝你施與我的信賴;我施與你金錢,不正說明我在接受你,接受一個乞丐的全部麼?”
王子動情地說:
“那麼現在,就請你正式接受一個王子的愛,把你的愛施與我吧!”
幾位著名哲學家都建議我們在一天之始就問自己:“我能為別人做什麼?”這個做法很有用,它提醒我們助人的方法有千百種。當我們花點時間問自己這個問題時,一整天答案都會不斷湧現。
如果我們的目標之一是施與和助人,我們一定會找到最合適的方法。服務他人的機會是無窮的。有時,是在火車上讓位給年長的人、扶小孩過遊樂場的吊單杠遊戲設施、演講、寫書、去女兒的學校幫忙、寄一張支票給慈善機構,或在路上撿垃圾。關鍵是記住服務人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這不是為別人做一點善事,然後,懷疑別人為何不也為我們做點好事。相反地,助人是一輩子的事,這是一種人生觀。該倒垃圾了嗎?如果是,就出去倒吧,即使還沒輪到我們又何妨。我們認識很難纏的人嗎?或許他們需要一個擁抱,或是一隻傾聽的耳朵。我們知道慈善機構有困難嗎?這個月我們有可能多付出一點時間或金錢嗎?
最好的施與方法通常都很簡單,並不引人注意,比如支持另一半的新嚐試,或是撥一點時間或精神去聽。我們距離做一個無私的人的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不過,當我們已經嚐試將服務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我們會對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越來越滿意。有句話是這樣的:
“付出就是一種回報。”這是千真萬確的。我們付出的時候,也是得到回報的時候。事實上,回報與付出是成正比的。當我們更隨意地用特殊的方法付出,我們就會體驗到夢想不到的平安感受,人人都會獲益,尤其是我們自己。
當我們已經嚐試將服務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我們會對自己所選擇的生活方式越來越滿意。
一次小小的援助,就可以幫助一個人渡過難關。因為這樣,在你渡難關時,也有人會幫你。你就會因此感到施予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