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重感情:真心贏得真情(3)(1 / 3)

有備無患的人情投資最忌講近利,講近利,就有如人情的買賣,就是一種變相的賄賂。對於這種情形,凡是講骨氣的人,就會覺得不高興,即使勉強收受,心中也總不以為然。即使他想回報你,也不過是半斤八兩,不會讓你占多少便宜的。你想多占一些人情上的便宜,必須在平時往冷廟燒香。平時不屑到冷廟燒香,有事才想臨時抱佛腳,冷廟的菩薩雖窮,絕不稀罕你上這一柱香,買賣式的香。一般人以為冷廟的菩薩一定不靈,就是因為菩薩不靈,所以成為冷廟。殊不知窮困潦倒的英雄,是常有的事,隻要風雲際會,就能一飛衝天,一鳴驚人。所以勸你找幾座有希望的冷廟,隨時去上柱香,網羅賢豪,使為己彰。

整個的人生,不過短短數十年,在此數十年中,都是一帆風順毫無挫折的,千不得一。大多數的人,都是五年一小變,十年一大變,有的自否而泰,有的自泰而否。人的境遇,無時無刻不在演變中,有的演變得進程慢,時間長,有的演變得時間短,進程快,於是才有所謂的泰,有所謂的否。

從大體來說,人生境遇之所以變,是由於四周環境在變。我們既然知道人生變幻無常,所以必須要有長遠目光,要對自己的將來做到有備而無患。

赫伯特·斯賓塞認為,原始人和文明人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缺乏遠見。盡管原始人生活極其艱苦,但他們還是慢慢學會了自我克製,以便應付突發事件。有了今天充足的儲備,他們就不用為不可預知的明天而擔心。

每個人都應當籌劃未來,為有一個舒適的晚年作準備。

我們應當鼓勵獨立自主,因為它是未來的保障,而“有備”就是儲蓄,就會給人為長久的圖謀打“無患”的基礎。使人們工作更有信心,勇往直前而不後退,超然於環境而不受製於環境。

從最實在最切近人們的生活角度來看,最好的有備無患,莫過於家庭的儲蓄行為。

賺錢數額和花錢數額之差就是我們應付未來不測的真正的財產和資本。存款使年輕夫婦想到安建殷實的家庭。存款意味著更美好的家庭,更舒適的生活;意味著更多的書籍報刊以及其他精神食糧;意味著孩子們以後可以上大學,老人們以後生活有保障;意味著當別人或國家需要幫助時可以挺身而出;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無需為未來憂慮;意味著不會什麼東西都買不起,不用擔心親人生活艱難;意味著當生死攸關的病痛襲來時可以保住性命。

一個非常有才氣的年輕人,他掙了很多錢,對未來很有信心,所以他總是把錢花得精光。突然有一天,他年輕的妻子得了重病,為了保住妻子的生命,他不得已請了一位著名的外科醫生為妻子做一個性命攸關的手術,但是,醫生要等他交足費用以後才能動手術。年輕人隻好去借錢,這可是一筆巨款啊!妻子的命終於保住了,但是妻子隨之而來的療養和孩子們接二連三的生病,加上舉債度日飽受焦慮的折磨,終於使他積勞成疾,賺的錢一年比一年少。最後,這個人職業受挫,全家窮困潦倒,沒有錢渡過難關。在妻子害病之前,他本可以在一年之中就輕而易舉地存上千把塊錢,但他當時認為沒這個必要,相信以後掙錢也這麼容易。

我們不可能預見什麼時候會生病或發生變故,弄得我們無依無靠,或者某個突發事件突然會搞得我們措手不及。由於男人們不作長遠打算,致使成千上萬的妻子和孩子們遭受了各種各樣的磨難。一旦遇到緊急情況,銀行裏卻沒有一分錢,你能想像這是一種怎樣的窘迫啊!

美國節儉協會主席向全國教育協會所作的名為“偉大的節儉”的演講中說:“法庭的記錄顯示,在去世的男人中,隻有3%的人留下了10000美元以上的遺產,另有15%的人留下了2000到10000美元的遺產,而82%的男人根本就沒有任何遺產。因此,這就造成了隻有18%的寡婦有良好舒適的生活條件,而有47%的寡婦被迫出去工作,35%的寡婦則一無所有。”

羅斯福上校說:“我鄙視那些不養家糊口的男人,每個男人都有責任拿出一定的收入來養家糊口。這不是一個生意上的投資問題,這是每個男人的責任!要他的親人跟著他自己去冒險是很不公平的。就他個人的能力來說,讓他自己獨自去冒這個險還差不多。而且,想到自己去世,或發生變故,或由於經營不善造成生意失敗以後,親人們可以得到安頓,這種感覺對任何男人來說,都是一種極大的滿足。”

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東西能在需要的時候代替存款,存款是我們為生活中的不幸購買的保險,否則,沒有人能承受不幸的打擊。

如果你不節約金錢,愛惜時間,那麼你就不會成功地主宰自己。當然,也有許多在某個方麵具有天賦的天才人物完全沒有金錢價值的概念,他們一有錢就揮霍無度。但是,隻要他們不為未來儲蓄,他們就會章法大亂,無異於野蠻的原始人。

那些因為自己不夠富有而煩躁的人,那些不能克製自我的人,那些被自己的衝動所支配,不願為未來積蓄而放棄及時行樂的人,都將總是處於不利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