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誌不立,天下無事可成
大自然在造就了人類的同時,也造就了人類的精神支柱:誌向。高昂誌氣,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品,而是一個人生命的動力。人若失去了大誌,就等於失去了靈魂。
理想,古代叫做誌。有誌,就是有理想;沒有誌,也就是沒有理想。我國古人是很重視理想的,即使到了“貧無立錐之地”,也要恪守“人窮誌不窮”的信念,堅持他們的理想。
諸葛亮在寫給他外甥的一封信中說過:“夫誌當存高遠”,“若誌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意思是說,做人應該有遠大的理想和誌氣,如果意誌不堅強,心胸不開闊,整天忙於身邊的生活瑣事,受個人感情的支配和束縛,長期在庸俗的氣氛中過日子,那就會成為一個平庸的人了。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誌。”明代學者王陽明說:“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誌,就是人們立下的奮鬥目標,以及為實現這一目標而下的決心。“人若無誌,與禽獸同類。”孟軻如是說。
可見,古人對於立誌,何等重視!
誌——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支柱。
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智就發展得越快。使人偉大或渺小皆在其誌。偉大的毅力隻為偉大的目標而產生。
科學家們認為,信念如果是篤誠而又持之以恒的話,就可以使體內的生理功能得到改善。
願望是彙集智慧的磁石,通往理想的征帆;渴望是寄托未來的燈塔,進軍拚搏的航標;希望是執著追求的目光,開拓奮進的動力。
堅韌不拔地為事業而奮鬥,是炎黃子孫特有的民族精神。自古以來這種精神被稱之為“氣”
,沒有“氣”就不能成功。
聖經上有一段話:去追求吧,這樣做了將有所獲。去探索吧,這樣做了將有所發現!凡追求者得,凡探索者獲。因為門自然會向叩門者開放。
對奮發的人來說,希望是一隻號角;對迷惘的人來說,希望是一聲呼喚;對幸福的人來說,希望是一樽美酒;對痛苦的人來說,希望是一爐炭火;對勤勉的人來說,希望是一張征帆!
不管時代的潮流和社會的風尚怎樣變化,人總可以憑著自己高貴的品質,超脫時代和社會,走正確的道路。現在,不少人為了電冰箱、汽車、房子而奔波、追逐、競爭。但是也有不少人,不追求這些物質的東西,而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內心的自由和安寧。
山溪的理想是海,臭水溝的理想是塘。追求,是人生的一種力量,但追求什麼,可要慎重,可要選擇,可要思索……星辰雖然能指示方向,但選擇方向的還是自己。
沒有生活目標和遠大誌向的人,隻會變得懶惰,隻會聽天由命,永遠不會去把握成功的契機,永遠不會有所創造和發明。因為“偉大的動力來自偉大的目標”。
人有了信仰,總要與什麼具體的事情和環境結合起來。而連接信念與目標的,便是實踐。
人生奮鬥的目標是通過盡可能科學的人生設計來實現的。
要有目標:一輩子的目標,一段時期的目標,一個階段的目標,一年的目標,一個月的目標,一個星期的目標,一天的目標,一個小時的目標,一分鍾的目標;還得為大目標犧牲小目標。
“誌”作為追求的對象,已經同主體產生了一種心理對應。人們從“誌”中發現了自己的未來,發現了自己的本質力量,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激情,從而把自己投入“誌”的體係中,認定合適的方向並為之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