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雲南民族文化保護:“悲壯”的傳習館(1 / 1)

雲南民族文化保護:“悲壯”的傳習館

提到雲南民族文化保護,就不能不提起雲南少數民族文化傳習館,提起田豐。

田豐,中央樂團著名作曲家,他早年創作的《東風吹戰鼓擂,當今世界誰怕誰》以及《毛澤東詩詞大合唱》曾經是中國一個時代的音樂象征。90年代初,他為了創作歌劇《屈原》,長期在雲南采風。每一次下去,民族變化之快都是他沒想到的。

1993年,田豐創立雲南少數民族文化傳習館,尋訪民間藝人和有歌舞天分的孩子,集中在館裏進行文化傳習。從1993年到1997年,有4個民族的5個支係在這裏進行文化傳習,田豐用“原汁原味,求真禁變”這八個字來規範教學,不允許對民族傳統做任何加工,甚至不允許學員看電視,因為:“電視看多了,電影看多了,就連自己的服裝都不願意穿,跟著社會跑了。”

然而,“跟著社會跑”,實在不是田豐個人所能阻攔得了的。

傳習館采用學員製,學生先進行半年的試讀,試讀期間隻解決生活費用,半年後如果雙方相互認可再給予經濟補貼。由於經濟來源完全依靠社會機構讚助和田豐個人的創作所得,傳習館的經濟相當拮據,現實和田豐對學員們強調的未來拉開了越來越大的差距。田豐曾向學生們描述過他們的未來:“建立傳統文化的保護區……對學得好的一些學生們和一些老師們今後就在這些村落裏生活……他們在這裏的生活都完全按照傳統的方式進行,他們的生活問題不愁。”

盡管多方防範,現代文化對學員們的影響還是在悄悄地起作用。不讓看電視,學員們就在大家睡下後偷偷看;而城市的現代生活也讓學員對自己的經濟狀況提出質疑,甚至懷疑田豐把錢私吞了。為了提高學員的生活待遇,田豐將一些最優秀的學員借給了雲南旅遊歌舞團,傳習館開始解體,而學員們繼承的文化傳統也開始為了演出市場的需要而改變。

由於缺乏足夠的商業素質,田豐的傳習館在後期與種種商業合作機會擦肩而過,傳習館以師徒反目,學員自組土風舞團而收場。2001年,田豐因肺癌去世,他所倡導的傳習館模式宣告失敗。

提起田豐,曾參與創辦傳習館的楊麗萍滿懷敬意,但她同時也指出了傳習館的軟肋:“禁變是不科學的,你不能用一種理想或是想象來看他,是農民他就偉大,或者他是農民就樸實。你在保護文化,他們就要為你保護,就要和你想得一樣。每個人要是覺得自己有使命,要弘揚一種東西,就把自己懸空起來,最後會跌落得很重,會徹底讓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