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讀者文摘》上曾刊登過這樣一篇有關憂慮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對憂慮心理進行了絕妙的諷刺:
如此眾多的令人憂慮的事情!有舊的,也有新的;有重大的,也有微小的,而富有想像力的憂慮者總有辦法將路上的行人同遠古時代聯係起來。假如太陽燃盡了,一年四季可能完全成為黑夜嗎?如果低溫冷凍中的人再蘇醒過來,他們還能活多久?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小腳指頭,他能否在足球比賽中進球呢?
或許你是一個“職業憂慮家”,任何事情都會令你憂慮,從而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緊張和煩惱。或許你是一個“業餘憂慮者”,僅僅為自己的事情而憂慮。
與其生氣發怒,不如保持冷靜一個人愈是在意自己沒有辦法的事,他就會愈生氣,愈覺得事情無法控製。
生氣發怒所表示的是:你覺得自己沒辦法控製情況,不管情況是關於一個人遲到了、某件機器出現故障了或者碰上交通阻塞。憤怒的起因是由於你將注意力集中在你不能控製的事情上。一個人愈是在意自己沒有辦法的事,他就會愈生氣,愈覺得事情無法控製。
一位總裁因為下級未能準備好給董事會的報告而暴跳如雷,這種情緒使他無法冷靜下來思考補救方法。否則他可以讓對方確定究竟報告要遲交多久,他可以向與會的人解釋情形,或許另外再決定個會議時間;他也可以擬出另一個變通的計劃,將還在研究的計劃做個摘要的介紹。
解決憤怒的包圍,關鍵就是讓你的思維由控製不了的事物轉移到可以控製的方麵。當你碰到機器故障或同事遲到時,你犯不著大發脾氣,浪費自己的精力;相反地,你可以采取辦得到的行動,讓自己保持顛峰型的冷靜,在這種狀態下,你才能發揮控製力,使你付出的精力收到建設性的效果,而不是徒然消耗元氣,於事無補。
有些在你意料之外的事發生了,這是難免的。設想一下,遇到交通阻塞,所有車輛全都動彈不得。而你正要準備去參加一個很重要的會議,你心裏明白,就算這回到得了會場,也絕對遲到了。氣得你捶胸頓足,可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後來,等你的頭腦清醒一點時,你自問:“我能夠把這種交通情況怎麼樣呢?”
你的反應是:“沒辦法!這是我沒辦法控製的。”領悟到這個事實後,你會發現自己竟很不可思議地舒一口氣,整個人放鬆了,仿佛肩頭上突然卸下了千斤重擔。你的確沒有一點辦法讓公路恢複暢行無阻。
“好吧!”你對自己說,“那麼在這場混亂裏,我能做什麼呢!”
你決定把自己的展示說明預先演練一下,同時花些時間推想可能出席會議的人和他們要提出的討論事項。
等你把這些都想得差不多了,你順便瀏覽四周的人們。結果,當你抵達會場時,心情愉快,而且比以往準備得更充分。當別人對你的遲到顯出不滿時,也由於你的心情,很快就化解平息了。
由此可見,即使碰到意外情況,表麵上看,似乎超出你的控製範圍,但是總會有一些你可以辦得到的事情幫你保持平靜、理智的顛峰型情境。
學會喜歡自己
史邁利·布蘭敦在一本書中寫道:“適當程度的‘自愛’對每一個正常人來說,是很健康的表現。為了從事工作或達到某種目標,適度關心自己是絕對必要的。”
布蘭敦醫師講得很對。要想活得健康、成熟,“喜歡你自己”是必要條件之一。但,這是表示“充滿私欲”的自我滿足嗎?不是的。這應該是意味著“自我接受”——一種清醒的、實際的接受自己的本來麵目,並伴以自重和人性的尊嚴。
喜歡自己,是否像喜歡別人一樣重要呢?我們可以這麼說:憎恨每件事或每個人的人,隻是顯示出他們的沮喪和自我厭惡。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懷特,在其發人深省的著作《進步中的生命:有關個性自然成長的研究》中提到,現今有一種觀念極為流行,就是認為:“人必須調整自己,以適應周遭環境的各種壓力。”懷特博士繼續指出,這個觀念是基於一種理想,就是認為,“人能毫無問題地去適應各種狹窄的管道。
單調的例行公事、強製性的規定及達成角色任務的種種壓力等等。但其采取的行動是否成功,則須看其是否具有拒絕、幫助成長或是改進角色的能力;並且要能創造、表現出積極的力量——換句話說,就是其成長過程當中,要具有創意性的方針和態度。”
我們很少人有勇氣獨樹一格,或很清楚明了自己究竟擁護什麼主張。
我們的行為通常受社交或經濟族群的影響,如衣、食、住或思考的方式,大概都與鄰居差不多。假如周遭環境與我們的個性格格不人,我們會變得神經質或不快樂,會感到失落和迷惑——會不喜歡我們自己。
為了學習喜歡自己,我們必須培養出麵對自己缺點的耐心。這並不意味我們必須降低水準,變得懶惰、糊塗或不再盡心盡力。這表示我們必須了解一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