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個性的魅力(1)(1 / 3)

利用熱忱造就奇跡

青年人擁有滿腔熱忱,這是他們的個人魅力所在。青年們憧憬著光明的前途、美好的未來,在他們的眼裏沒有黑暗,沒有深淵。即使遇到險境,最終也會化險為夷,即使遇到泥濘的小徑,最終也會被變成光明大道。他們不知道失敗究竟是什麼情形,他們相信憑借自己的才華一定會在天地間開拓一片屬於自己的自由空間。

少年韓德爾渴望接受知識與音樂的熏陶,但卻遭到了家人的阻撓,他們把家裏的所有樂器都藏了起來,還不讓他去上學,可是這一切阻止不了少年韓德爾對知識與音樂的執著追求。每天午夜,他都偷偷地爬上一間秘密的閣樓,那裏有一架早已廢棄的鋼琴,那裏就成了他開始練習鋼琴的琴房。

為了抄錄所看書籍的內容,少年巴赫向別人借蠟燭,卻遭到了粗暴的拒絕。但是這點困難又算得了什麼呢?從此以後,他就借著月光抄錄。一次,他親手抄錄的筆記被人搜走,但是他並不氣餒,仍然繼續堅持抄錄。

魏斯特之所以成為一名畫家,主要源於他兒時就喜歡塗塗畫畫。由於生活拮據,父母拿不出多餘的錢為他買畫筆,聰明的小魏斯特就把家用的小貓偷偷騙出來,用貓身上的毛做了一支畫筆,他經過勤學苦練,終於成了著名畫家。

傳說弗利基亞國王戈迪親手打了一個神秘的結,多年來沒有人能夠將它解開。直到果斷勇敢的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將它一劍斬斷,那個神秘的結才算被解開了。

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金斯利曾經感言:“最令人欣慰的是青年們擁有蓬勃的朝氣和熱忱。

每當那些青春不再的人暗地裏回顧自己當初的熱忱時,總會有一絲惋惜和遺憾浮上心頭。但是他們從未意識到這種熱忱遠離他們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把握好自己。”

但丁的熱忱給世界帶來了福音,這是眾所周知的。

丁尼生的成名作,在他十八歲時就問世了。他獲得劍橋大學金質獎章時,也隻有十九歲。英國作家羅斯金說:“任何一種藝術,最傑出、最優秀的作品都在年輕人之手誕生。”英國政治家迪斯雷利說:“差不多所有的英雄壯舉都是年輕人創造的。”美國政治家特朗布爾博士說:“世界萬物都受上帝統治,而年輕人卻是上帝的統治者。”

曆盡千難萬險,年輕的赫拉克勒斯終於完成了使命。年輕總是洋溢著熱情,有十足的信心。

年輕人聽任心靈的支配,而成人總是被大腦束縛。在歐州文明正處於萌芽狀態時,亞洲人長驅直入意圖占領歐洲,是年輕的亞曆山大以他的勇敢和智慧將他們驅逐出境的。在風華正茂的25歲時,拿破侖就以他的勇猛征服了意大利。雖然,37歲的拜倫和拉斐爾過早離世了,已故的濟慈隻有25歲,雪萊29歲就英年早逝,但是他們生前也曾做出了輝煌的成就。羅穆盧斯締造羅馬時僅20歲;皮特與博林布魯克成為政法家時還未成年;牛頓在成為世界著名的大科學家時,還不足25歲;成功的改革家馬丁·路德在獲此殊榮時隻有25歲;英國詩人查特頓歲時就雄踞詩壇頂峰了;維克多·雨果在15歲時就涉足文壇,不到20歲就榮獲了法蘭西學院的3項大獎,文壇為之一震;24歲時,懷特菲爾德就已名揚天下了,他在牛津求學時,就與衛斯理發動了宗教複興運動,曾經轟動一時。

我們生活的時代是一個充滿青春朝氣和青春激情的時代,一個有誌的充滿熱忱的青年,一定會比曆史上那些英年早逝的傑出天才機會更多。青年人的熱忱就是金光燦燦的皇冠,在他們麵前俯首稱臣的隻能是那些平庸之輩。

從青年到老年,人們都應時刻滿懷熱忱。格萊斯頓在80歲高齡時做事熱情仍然不減當年。他的地位和影響,無疑要強過抱有同樣理想的年輕人十倍或百倍。老年人的熱忱能夠為他們贏得光榮,人們向老年人致敬,並非因為他們滿頭銀發,而是因為他們有一顆依舊熱忱的心靈。荷馬在晚年時雙目失明,在黑暗的痛苦中,他依舊嘔心瀝血,寫就了傳世之作《奧德賽》

。英國騎士之所以戰勝伊斯蘭大軍,其動力源於一位隱居老人彼得給予他們的熱忱的感染。

威靈頓將軍在年過八旬時,還親赴戰爭的前沿作戰。哲學家蒙田晚年依舊才思敏捷,雖然鬢染白霜、身患重病,但對生活卻依然充滿了熱愛之情。95歲的威尼斯總督當多羅率部凱旋,翌年被推舉為國王,但他婉言謝絕了。英國哲學家培根、德國學者洪堡一生都致力於學習,了此殘生前依然好學不倦。

英國作家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在他58歲時才問世;約翰遜博士在他75時才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優秀的作品《詩人列傳》;牛頓在83歲時還沒有離開工作崗位;湯姆·斯科特學習希伯來語時已經86歲高齡了;柏拉圖在81歲時,依然堅持在床上寫作;伽利略在他快70歲時,才將他對運動定律的研究結果變成文字資料;詹姆士·瓦特85歲才開始學習德文;《分子和微觀科學》這部著作是薩默維爾夫人在89歲時完成的;在去世的前一個月,90歲的洪堡完成了《宇宙論》;柏克35歲才成為國會議員;格蘭特40歲時,還事業平平,42歲時卻成了一代名將;俾斯麥是普魯士的鐵血宰相,80歲高齡時還掌握著大權;埃裏·惠特尼入耶魯大學學習時已經23歲了,後來由他發明的軋棉機使美國南方有了廣闊的工業前景;英國政壇的實權人物帕默斯頓勳爵75歲時第二次出任首相,81歲卒於任上;喬治·史蒂芬森學習書法時已20歲了;郎費羅惠蒂埃、丁尼生的優秀傑作多寫於70歲以後;77歲的伽利略雖然眼睛失明,一身病痛,但他仍然堅持工作,將鍾擺原理應用於時鍾上。